羊卓雍措:游人神思飞越之地【游记/初稿】【4月15日重发】

标签:
西藏之行羊卓雍措文化历史休闲 |
分类: 寻踪山水 |
题图:2010年6月19日在羊卓雍措

小序:
-----------------------------------------------------
题记一
题记二

离开拉萨,车朝西南行。今天,大巴将带一车游客疾驶380公里,在几个景点停车 --
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海拔5560米)、江孜“宗山城堡”、“帕拉庄园”,最后是扎什伦布。夜宿日喀则市。
一小时后,大巴始登山。盘山公路,七转八弯,斗折蛇行。远山近岭,皆一片灰褐色,光秃秃的,寸草不生,毫无绿意。看惯了江南的绿水青山的眼睛,接受着不小的视觉冲击。
盘山公路,坡陡弯多且急。公路外侧有一溜隔离石墩,石墩红白相间,十分醒目。不过,隔离墩的心理作用,大于实际的防护作用。隔离石墩外,即名副其实的“万丈深渊”。连日的旅途劳顿,大多数游客皆闭目养神。我亦闭目,却难养神,眼前晃动着曾经目击的一场车祸。

1975年9月,两辆老旧的长途客运汽车,一前一后,行驶在浙东的盘山公路上,翻山越岭,从杭州到临海。“嘭!”--
行驶在我们前面的那辆长途客运汽车发出一声巨响 --
爆胎!此刻,车正行驶在“猫狸岭”上的一处急拐弯,几乎与此同时,我目睹汽车方向失控,冲向隔离石墩,碾过石墩,从悬崖上翻落下去。瞬时,侧翻山沟的汽车成了一个团火,从山谷腾起的,是浓烟,还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叫声
……。
“条件反射”是这样形成的,从此,车上盘山公路,见到隔离石墩,我会自然闭目。
大巴抵达山顶,拐入一块空旷的平地,近十辆大巴齐整地停靠一侧。
睁开双眼,有“由天而降”的感觉,我们来到的是入藏旅游的第一个景点 -- 海拔4410米的“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藏语意为“天鹅池”,位于拉萨市西南110公里处,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水面海拔4410米,东西长19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
数字单调,实景却震撼人心!
山顶平地的一侧,竖立巨大石碑,镌刻着藏汉两种文字 -- “羊卓雍措”。

碑旁,视野突然开阔,是极目远眺的好地方。
平视,灰褐色的远山,山岭起伏,苍苍茫茫,天边,便是几座雪峰,白雪皑皑,熠熠生辉。
俯视,则见一条“大河”,碧蓝碧蓝的,由群山中蜿蜒“流淌”过来,转而又“流”向东方,消失在逶迤的群山之中。定睛细观,此“河”非河,此“河”乃湖,高峡出平湖之“湖”也。
湖水,静得出奇,没有流动,没有波纹。
年轻的导游说,亿万年之前,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从海底隆起了一块大地,这块大地就是今天的世界屋脊 -
西藏,而隆起的“屋脊”,群山起伏,其中形成了不少“堰塞湖”,而西藏现在的三大圣湖,就是最大的“堰塞湖”。
-- 你们不信?去尝尝这湖水的味道,咸咸的,苦苦的,跟海水味道差不离!
-- 你们不信?请看看天空的海鸥,这海鸥就是多少亿万年之前传种接代到今天的。
为了增加说服力,小导游,一边一边地说,振振有词。
不必计较导游的观点及遣词是否科学,宁可信其假,不如信其真。亿万年之前的事情,谁经历过啦?就是权威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所下的结论,也是一种主观臆测呀!
湖面,映着蓝天,那是蓝色与蓝色的呼应;
远山,与天际的雪峰,彼此遥望,那是灰色与白色的呼应;
云层,在太阳的照射,在起伏的群山上,投下了巨大阴影,那是上明与下暗的呼应;

十几位藏胞,手牵牦牛,缠着游客,以“羊卓雍措”为背景,骑牛留影。四下里张望,却不见藏民的屋舍或毡房,不知他们从哪里来到这里。身边若是没有这些藏胞,游客也许真的会怀疑:是否又来到了无人区?
在山顶平地绕行一周,心想,两三天之前,还身居闹市,49小时的硬卧旅行,在拉萨的“美丽华宾馆”睡了一觉,刚才又在车上“闭目”片刻,待我睁眼,就如梦似幻般地来到了羊卓雍措!
上海与“羊卓雍措”,是两个世界。旅游的魅力,也许就在于玩“反差”吧。
“原生态”,这个热门词语用了形容眼前所见,再恰当不过了。亿万年之前,那是地球的蛮荒年代,“羊卓雍措”也许就是眼前这个模样吧?
站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最高层,从云端俯瞰大上海,游人谁不惊叹于人类非凡的创造力?
站在高耸的“羊卓雍措”石碑下,远眺雪上碧湖,游人谁不惊叹于眼前的“原生态”山水风景?
-- 假如曾经来过这里,今年高考的作文,我一定会写得更好!
-- 对,我也这么想。
-- 往这儿一站,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思维顿时活跃,再提笔写“我生活的世界”,一定会写得更充实,写得更哲理。
-- 来到这里,回首“我生活的世界”,就看得更真切,想得更明白。
对话,文绉绉的,来自身边的两个女孩。高考考毕,她俩结伴来西藏旅游,正巧和我一个旅行团。
-- 怎么,还想着高考的作文呢?(我问)
-- 嗯,我们老师说,高考的作文题目,会让人记忆终生。
-- 老人家是哪一年参加高考?
-- 1964年。(我答)
-- 你也一定记得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吧?
-- 记得,记得!(我有点儿激动起来)
-- 等我们白发苍苍了,也一定会记得哦。
-- 请问你们在哪个城市参加的高考?(我问)
-- 天津。
-- 哦……,天津今年语文的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又问)
-- 我生活的世界。
-- 原来如此!

思维与环境,密不可分。空间逼仄,思维哪能得以发散?登高望远,观天看地,空间无涯,思维则能穿越时空,神游今古。
时间,在羊卓雍措,变得无始无终,空间,在羊卓雍措,能推演到“亿万年”,此时,个人,渺小得如一滴水;此刻,人生,短暂得像一眨眼。
儿时读诗,就最爱读“登高”诗作。--
杜甫的《望岳》、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置身羊卓雍措,苍空浩浩,旷野茫茫,自然想起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读古诗,妙在独品,美在想象。可叹的是,人们对古诗的解读往往过于具体化,甚至过于政治化,如同“嚼饭与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总是“被落实”到燕昭王、乐毅一类的“明君贤臣”头上,诗中的“登”字和“念天地之悠悠”一句,却被旁置了。身居斗室的陈子昂,也能吟诵出如此千古绝唱吗?
登高望远,享受的是精神大餐;面对悠悠之天地,享受的是霎时的灵感迸发,瞬间的文思潮涌。
两个女孩,在羊卓雍措,也会发出不俗之叹:“来到这里,对‘我生活的世界’,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明白了”。何况,阵子昂这样的初唐四杰之一!
我没有打听,也不便打听,女孩“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明白”之具体内涵。
有一点是肯定的,从闹市“突降”至羊卓雍措错,骤然而至的一种内心的驿动,思维的发散;
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羊卓雍措,回眸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便看得更真切了,抑或会令我们的内心“怆然”起来!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 --
物欲横流,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半小时之后,大巴下山,羊卓雍措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左侧,绵延数十公里。
-- 小梅执意要送阳阳去全托,就随她吧,我们何必搂着抱着不放手?
-- 是啊,小菊说“剩女自有剩女的快乐”,也随她去吧。多操心个啥?
-- 两个女儿,小的,啥都有了,家庭、孩子、车子、房子,大的,啥都没有。
-- 啥都有了,活得真累,看看都心疼。两人工资不低,生了一个阳阳,成了“啃老族”!啥都没有的,活得不是蛮潇洒吗?
-- 哎,没有大女儿的赞助,我们这趟西藏旅游,也来不了啊。
-- 活到这把年纪了,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不下。
…………。
两位老人,坐在我的后排,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他们的家事,议论着他们的一双宝贝女儿。他们的对话,入我耳,入我心。
想起了两个女孩刚才的对话 --
来到这里,对“我生活的世界”就看得更真切,想得更明白了。如果说女孩的对话比较抽象,那么,此刻,身后的两位白发老者“家长理短”的对话不正鲜活地诠释了这种“抽象”吗?
车行60公里之后,接近浪卡子县,就要和羊卓雍措告别了。朝羊卓雍措投去恋恋一瞥,心里念念有词:
羊卓雍措:你让游人神思飞越!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