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2016-01-28 09:20:17)
标签:

紫云洞游记

林纾

旅游

历史

文化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一:来到紫云洞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题图二:紫云洞内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2015年12月25日午后离开抱朴道院,沿石阶缓缓上坡,很快来到初阳台的小亭,见亭内诸乐三题写的石碑,远观宝俶塔,下一个景点就是紫云洞了。独行山林小道,味道好极,从初阳台到紫云洞,仅遇一位路人,见下图。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石道整齐平坦,密林一路夹道,喜欢这样的环境啊。

    今日去紫云洞,有点小激动。为啥?来杭州之前备课杭州之行,意外读到了林纾的一篇游记《游栖霞紫云洞记》。

     刚才饮茶抱朴道院,又取出手机,百度此文,再读一边,寻访紫云洞之心更加炽热。

     有句俗话:江山也要文人捧。此言不假。

     你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这座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的普通小亭名闻天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天天游客如云的名胜古迹;被收入语文课本的俞平伯、朱自清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使南京的秦淮河名声大噪。

    当然,林纾的一篇游记尚不足以令紫云洞大红大紫,去和兰亭,秦淮河比肩,但是,已足以让我怦然心动了。

    也许,世人对林纾了解不足啊。作为博士生导师,我专攻翻译,从理论到实践,从英译汉到汉译英。我觉得,谈中国翻译史,首先要谈的就是清末民初的作家林纾(原名林琴南)。

 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30岁的林纾来说是人生关键一年!这一年,他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你看,人生坏事就如此这般变成了好事啊!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认可,激励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大步向前。在其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连ABC都不懂的林纾,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林纾的这些小说,大多由商务印书馆用重磅道林纸印成《说部丛书》,发行全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当时的中国人根本不了解外边的世界。有人看到外国君主的照片,称为“魑魅毕见”;看了照片上外国女子穿着袒胸露背的礼服,称为“禽兽之不如”。一般国人只知道外国人金发碧眼,巨颡隆鼻,懂得声光化电,拥有利舰坚兵,到处掳财抢宝,都是江洋大盗。待看了林纾的小说,方知外国也有黑奴吁天,也有悲惨世界,也有爱国童子,也有孝亲弱女,也有多情才子,也有薄命佳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生死缠绵。对于文化人来讲,方知小说除章回体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写法。新文艺兴起时,一方面借鉴了明清以来的古白话文,另一方面则是借鉴了西洋的文艺作品。有些作家的名著就是受外国作品影响而写成的。林译的小说,等于提供了大量标本,使当时的新文艺工作者受到启发,因而对新文化运动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林纾既然不懂ABC,他的译本基本上由懂外文者口述故事内容,然后再由林纾执笔,以其优美娴熟的古文完成译本。因此,如此的译本便有不少毛病。比如经常删繁就简,任意割裂。有些译本印出来时还不及原著的三分之一。(当时梁启超、严复的翻译都有这样的毛病)。这当然是林氏的缺点,但也有多方面的原因。香港有位老先生叫高伯雨,熟悉清末民初的历史掌故,他曾写过一篇介绍林纾翻译小说的文章,文中引用与林氏合作翻译的某君给友人的信,大意是说与林氏合作是件苦差事,因为老头子对西洋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至日用器皿等一无所知,经常喋喋不休,刨根究底,使合作者不胜其烦,只好为其“略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的高克毅教授,对林译小说,特别是对林氏与魏易合译的小说作过研究,他说:“所有的林译小说都有讹译、错译或大段删节的地方。在这方面,他的合译者,包括魏易,未免难辞其咎,至少要负一部分责任。”林氏译书还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忍不住要“插嘴”,想把自己的意见添加进去。他的这种企图,据说受到魏易等人的坚决反对。于是只好把意见改为眉批,而且还经常在正文之后来一段“外史氏曰”。在这些眉批和议论中,他哀时伤世,同情弱小,倡导正义,指斥邪恶,有时甚至慷慨激昂,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都说明他的翻译,也是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性的。他对自己译书中的缺点也供认不讳,他说“纾本不能西文,均取朋友口述而译之,此海内所知。至于谬误之处,咎均在己,与朋友无涉也。”(《孝女耐儿传》序)
  无论如何,林纾的译作牢固地确立了他的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当时林纾曾经如此风靡一时,影响深远。老派文人喜欢看,因为他用流畅的古文,极尽抒情状物之能事。新派文人喜欢看,因为他用与中国传统小说不同的方法,介绍了异邦的社会风貌和奇事轶闻。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书架上要是没有《新民丛报》和林译小说,就算不上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世事变迁,100多年之后的今天,知道林叔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1899年4月,林纾与陈吉士等人,由岳庙登岸,上栖霞岭,游览了紫云洞,写下了游记一篇《游栖霞紫云洞记》,全文如下:

     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余以光绪己亥四月,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坟下,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出拜宋辅文侯墓,遂至紫云洞。洞居僧寮右偏,因石势为楼,周以缭垣,约以危栏。据栏下瞩,洞然而深。石级需滑,盘散乃可下。自下仰观,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楼。石根下插,幽窈莫竟。投以小石,琅然作声,如坠深穴。数武以外,微光激射,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蝙蝠掠人而过。不十步,辄中岩滴。东向有小门,绝黑。偻而始入,壁苔阴滑,若被重锦。渐行渐豁,斗见天光。洞中廓若深堂,宽半亩许,壁势自地拔起,斜出十余丈。石角北向,壁纹丝丝像云缕。有泉穴南壁下,蓄黛积绿,㳔然无声。岩顶杂树,附根石窍。微风徐振,掩苒摇飏,爽悦心目。怪石骈列,或升或偃,或倾或跂,或锐或博,奇诡万态,俯仰百状。坐炊许,出洞。饮茶僧寮。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而高啸桐、林子忱突至。相见大欢。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遂借笔而为之记。

     参考译文

    栖霞岭总共有五个洞,而紫云洞最优美。我在光绪己亥年(1899年)四月,同陈吉士和他的两个子以及他的一个弟弟,坐船到岳飞的坟墓下面,走山路到栖霞禅院停下来。去祭拜宋辅文侯(牛皋)墓,就到达紫云洞。紫云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侧。(紫云洞的上面),就着石头形势修建了小楼,周围用围墙围着,又围着很高的栏杆。扶着栏杆往下看,紫云洞很深。石阶光滑,旋转着走就可以下去。从下面往上看,洞壁象天空那样中间隆起斜着向上,直接连着石楼。石根往下插入,幽暗深远象没有底一般。用小石头丢进去,发出琅琅的声响,就像坠入很深的洞穴。几步之外,微弱的光线猛然射来,石缝里露出一块小小的天,又圆又明亮,象镜子一样。蝙蝠轻轻擦着人飞过。不到十步,总是碰上岩上滴下来的水滴。东面有道小门,极黑。低头曲背才能进去,壁上青苔阴湿柔滑,好象披着几层锦绣。越走越开阔,突然看见天上的光亮。洞里空阔得象很深广的厅堂,有半亩多宽,洞壁拔地而起,斜出十多丈。石角向北,壁上纹理丝丝,就像天上的白云缕缕。有泉水从穴的南壁往下流出,呈现着一派深绿色,静静地停留着,没有一点声响。岩石顶上生长着杂树,把根附着在石头的孔穴。微风徐徐振荡,轻轻地摇动,令人爽心悦目。怪石并列,有的飞升,有的偃卧,有的倾斜着,有的象踮起脚尖站着,有的很尖,有的很大,奇异诡秘,千姿万态,或俯或仰,形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坐了大约煮熟一顿饭的工夫,从洞里出来。在僧人住的小屋里饮茶。我这才闭目凝神回想紫云洞的优美景致,准备把它画出来并收藏着。不久,高啸桐、林子忱突然到了,大家相见后很快乐。叫随从的人又领着高啸桐和林子忱二人进入洞中。于是我借笔写了这篇记。

    2015年12月25日午后到紫云洞,已经见不到林纾当年所描述的紫云洞了。当然,“岩顶杂树”“怪石骈列”依然如旧,当年的简陋的“僧寮”已经难觅踪影,取而代之者,砖木结构的平房也,敞亮而且整洁。林纾所写的“幽窈”,“莫竟投以小石,琅然作声,如坠深穴”根本不见了。林纾不会想到,饮茶僧寮的冷寂,已被三十余人的烧香诵经班所驱走,这里,说不上是人声鼎沸,也是热闹异常。

    因地面尚潮湿,所以,走下洞去,步履有点颤颤,洞内也一片光明。

    拾级而下,我疑:119年之前林纾来紫云洞时,是否也踩在此石阶上?

    真奇怪!如此一个疑问竟然让我的游兴遄飞起来。

 【2015年1月28日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江山也要文人捧:林纾与紫云洞【1月28日阴天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