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生命无常
小序:此乃《岁月钩沉》“差点儿”系列之五。
之一:差点儿沦为小乞丐;之二:差点儿被隔离审查;之三:差点儿被她勾引成功;之四:差点儿去纪王初级中学。
------------------------------------------------------
上海有个康健园,它与桂林公园构成漕河泾镇的“双星”,1957年从镇江迁徙到上海,居住漕河泾镇,当时的漕河泾镇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是绝对的“乡下”。“双星”便自然成了我们的乐园,岂止是乐园,甚至可以说是“福园”!1964年7月15日高考前,我们有一个月的自学时间,以应对高考。购买了公园月票,双园便成了我们备战高考的读书基地,以桂林公园为主,康健公园为辅。
上海皆知,入康健公园,需过一桥,桥跨漕河泾河,这是一条活水河,随着潮涨潮落,河水时满时浅,当时我们租借的房屋就在河边,也可算“枕河而居”了。当时的河水没有污染,河中有鱼有虾有螺,河里常见小渔船,船民站在船头,用两只竹篙夹着一个小网,在河底来回捞动,提出水面,船家把这些捞上来的东西,放在船板上,由家人在仔细挑拣,网兜里有小石块,螺蛳,小蚌壳,甚至小鱼。挑选完毕,再把碎石垃圾扔入河中。当时,家中没有自来水,淘米洗菜则去河边。记得,读初中的冬季,我到河边洗青菜,青菜洗净,我的小手也冻得通红。
--
哎哟哟,毛家的小孩真肯吃苦,大了必有出息!
一位邻居大嫂见我洗菜上岸,一声叹息。
转眼读初二了,1960年7月的上海,酷暑难当,正值暑假在家,午饭后,和哥哥决定下河游泳,当时正在学游泳,似会而似不会,真是兴趣最浓时。午后街上路人稀少,我们来到了到康健园外的河道,先后下水。
我们往河中心走去,意在试水之深浅。不料才走两三步,河滩突然断塌,很陡,且滑。
没完全学会游泳的我,一脚踏空,在河道中央开始沉浮,喝水,呛水,转头一看,我哥哥也和和处于同样状态,指望哥哥来救我,没戏了。心中叨念:完了,我就是这么死的!
说来也怪,当时居然没有感知一点死亡的恐惧,在水中,在河道中央,淡定地想:哦,我毛荣贵是这样死的,初二男孩,享年14岁。
河水由西向东,流速较快,且飘且沉,且沉且深。完了,我的一生,死了,一个初二学生,别了......!
正在此时,突然之间,感到到我的双脚踩到河底,硬硬的!
于是,尚有知觉的我,用力双脚一蹬,身体在水中快速上升,头露出水面,赶紧呼吸,赶紧张望,发现哥哥也在离我两三步路的地方站住了。
--
哥哥!哥哥!
我狂叫,哥哥很镇定,好像啥事也没发生似的,朝我挥挥手,还说:河道拐弯了,这里水浅,可以踩地了!
当我再次下沉时,果然双脚踩在硬硬的河底,虽然小石块有点戳脚,也顾不上了,赶紧朝岸边走去。
上岸即路,歇坐在路边草地,我和哥哥互望一眼。
-- 好险,差点儿,就这么死了。(我说)
-- 不死就好!(永远比我镇定的哥哥淡定说道)
“不死就好!”此言让我记了一辈子!后来,一次次走过这里,“不死就好”这句简单而又气势不凡的话就响在耳畔哟。“不死就好”,岂不是“留得青山在
.......”的意思吗?
今生,九死一生的故事不少啊!
--
1957年迁居上海,冬日,将煤球炉至于室内过夜,全家差点儿因煤气中毒而亡;
-- 1974年的浙江玉环坎门镇,武斗正在惨烈进行。家中没菜,我入市场,正行走街角,“砰”的一声,一粒步枪子弹从我耳边呼啸擦过,射中墙壁,墙砖被射掉一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