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九人合影

题图二:1073年在坎门中学【第三排左五】

题图三:坎门中学7年搬家三次,这是1977年搬入的“新家”,如今已成危房
2015年10月4日回坎门中学,百感交集。
1978年8月考入杭州大学进修班之后,时隔37年,第一次回坎门中学。转了一圈之后,热情的门卫带打开了北侧的一扇边门,那儿还有37年之前的唯一一幢老屋。1977年,坎门中学建了两幢两层的教师宿舍楼,我迁入后住了不到一年,就离开坎门中学。1972年到坎门中学之后有三次搬迁,先住砖薄壳,再住山上的一排平房,母亲住坎门的四年,就住这一排平房,左邻右舍,关系融洽,母亲还养了一群老母鸡,鸡蛋自给自足。第三次搬迁到新建宿舍楼,有乔迁之喜哟。今日到此,门卫告知:已成危楼。冒着危楼之险,我走了上去,并在“自家门外”留影(请看题图三照片)。张望窗内,面积约15平米左右,徒有四壁,没有煤、卫,没有自来水,全部家用电器,即一盏从天花板上垂下的电灯泡而已。时代巨变!我是从这里搬出坎门中学到杭州大学,一去不返。
1978年之后,路多曲折,却是步步高;心有沉浮,却是步步顺。
--
毛老师,你离开这里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今天归来,是中国名牌大学的教授和博导,此时此刻,你有荣归故里的感觉吗?(一位昔日学子在我耳畔轻轻一问,文绉绉的)
--
没有,没有。(不假思索,我答)
--
我只是觉得我很感激坎门中学,同时,旧地重游,倍感光阴如飞。(我说)
此乃吾之心言也!
感激坎门中学。在此,我初上讲台,学会了上课,积累了初步经验,迈出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第一步。1978年浙江师大的《教学与研究》第6期刊发了我的第一篇处女作
-
《“多收了三五斗”之教学体会》,就写于此二楼的陋室。《英语人生》的“著述一览”,此文名列一长串名录之首。
1978年,高考已经恢复,坎门中学获得全县高考录取人数第一,学校虽然不情愿放我走,知道我们考取之后就不可能再回来任教,但最终还是同意我与其他两位老师,报考杭州大学/浙江大学进修班。结果,三人皆被录取。假如当时坎门中学不同意我报考,我将很无奈呀,计划经济!至今感激坎门中学的雅量啊。
1975年,人生遇到一个悲情故事。一位同事揭发我收听VOA(美国之音),学校头头找我谈话,欲将我投入隔离室进行审查(现在看来的违法行为,当时很正常,很革命)。我是一个一本正经的教书匠,跟当时的帮派人物毫无瓜葛,教书也不错,也许看在这个份上,最终此事不了了之。假如当时领导不讲政策,把我被投入隔离室(等同“监狱”),报考杭州大学之事将成泡影,我之命途将一改!
此外,我的母亲在坎门中学寓居四年,由于心情、空气与饮食的关系,养好了身体,1976年回沪还能帮我弟弟带孙女。
此外,在操场上,我忽然想起1975年冬季,女儿在这里留下了她人生的第一幅照片。记得当时,她尚不能一人长久独自站稳。我们让她站稳别动,在放开手的一刹那,请人为女儿独立留影一幅。女儿在玉环自幼多食海鲜,据说,多食海鲜者,有助于大脑之发育也。
当年学生还是少年,我是青年。42年过去(1971-1973我执教的坎门中学第一届高中生),当年的少男少女已经退休!难道我还不应该变老了吗?此次返回玉环,和当年学生的交谈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竟然还能重复我当年在课堂上的一句句“名言”,当年作为语文老师我曾经为他们写的一篇示范作文《大海》,时至今日,他们还能当我的面背诵其中的一个段落!甚至还能说出我的当年的一句“放言”:谁能写出这样的作文,考入杭州大学是没有问题的。(1978年,已经恢复高考)。我告诉他们:我已经想不起这句话了,当时,年轻气盛可见一斑啊!
今日踱步坎门中学校园,自然想起当年同事们。遗憾的是,郑凤汀、翁际隆、王道林,林兆佩、李方仁、陈法林、郑松林、郭世镛、陈国宁......已经仙逝!甚至,当年的几位学子也已离世:林刚(聪明过人)、李才水......。
昨日,2015年10月21日,重阳节,收到微信多多,其中有一段文字写得极好。全文如下: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到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总是经过的太快,领悟的太晚,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同事情
、同学情、朋友情。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光阴似箭,没想到九九重阳成了自己的节日!
今日重读,欲作一修改如下:
坎门中学七年很短,短得来不及把我的课上得更好,就走了,匆匆;
坎门中学七年很短,短得来不及把你们好好看一看,和你们好好聊一聊,就走了,匆匆;
坎门中学七年很短,短得来不及和你们举行一场告别仪式,就走了,而且,这一走就是三四十年,匆匆;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七老八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