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在聚会上发言

题图二:全体与会师生合影【鄙人前排右三】

今天(2015年10月3日),是筹备已久的聚会的正日。
坎门中心1971届初中1973届高中第四届同学会在金峰公司的会议室举行。教师13人,学生60余人。
这是坎门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也是是初登讲台的第一批学子。当时高中学制两年:1971 -
1973年。我1972年元月到玉环县报到,分配到坎门中学任教,应该是他们这一届学生的高中第二个学期,我始任教他们,到1973年7月毕业,任教他们的时间是一年半。后来,在坎门中学除了执教英语,我还担任过语文/政治老师,对他们这一届我教英语。
贺知章 《回乡偶书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今日之见面,虽然不会“笑问客从何处来”,但相见却不能即刻相认,看上两眼,再想一想,方才激活当年的容貌,但是80%的当年学子的名字已经叫不出了。
1972年新年伊始,来到坎门,开始人生的的第一份工作。大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痛快。六年复旦,厌倦了文革,一年半的部队农场生活(接受再教育),得到了锻炼,收获了爱情,分配到海岛,胜过分配到山区。自古有海边多丽人之说,确实,当年的这班学子,美女如云,帅哥成群,且一个个天赋不凡。我真想一股脑儿把我所学的不多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当然,我的想法有几分天真,文革尚在进行之中,顶层斗争,风云变幻,朝令夕改,坎门中学的教师政治学习常常学习中共中央红头文件。学校的教职工甚至也存在着文革的派系。
兄分配到新疆,弟正在沪郊插队(随时可能被选拔读大学),老母身体欠佳,于是,随我来到海岛暂住,一住就是四年哟,由于空气好,海鲜多,心情好,母亲康复迅速,1977年回沪,还能帮我的弟弟带小孩。我也因此获得“孝子”的雅号。
我过我的日子,我教我的书,目不旁骛。与夫人的月薪近100元,但是,日子还是紧巴巴的,月底常常向学校借互助金度日(在下月工资中扣除)。夫人在县城教书,距坎门中学8公里,生活不便。本来是照顾两人在一起,分配到玉环,没想到在玉环又分居两地。当时的8公里,相当现在的80公里吧!
对于坎门中学,我心存感激。毕竟在这里,一生的教书生涯起步于此,我的第一个职场。在这里,获得了登台授课的快乐,练就了登台授课的基本功,42年之后,与当年的学生一聚,交谈之下,眼神之中,他们对我的教学是认可的,岂止认可,且多溢美之词。我上课讲过的话,42年之后,他们还能重复,我自己动手写的一篇作文范文,他们竟然还能背诵几句!让我感动,眼泪在眼眶内打转。暗暗思忖:当年教书还应该教得更好些。
1978年第五期的《教学与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 -
《六个问题 -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体会》。教书教出了味道,就写写文章,迈出了我教学生涯著书立说的第一步。
回眸过去,教学收到学生欢迎,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失之过严。至今心含愧疚。
............
今日的聚会活动,首先由金峰公司总裁郑剑峰发言,致欢迎词,并介绍了金峰公司的发展壮大的情况,一个当年成绩一般,有几分顽皮的学子(当年曾经为我老母扎针灸,治其腿疾,效果甚佳),人生的魅力在于不可预测,谁料到郑剑锋数十年后成了大老板。今日到公司,下车即由剑锋带我参观其公司办公大楼,公司的气派让我难忘。我曾经在上海的一家上市公司待过三年,其规模远不如金峰也。
接着,本应由当年的校长许义林先生发言,他到会了,由于健康原因,已不宜上台发言,他的老态,他的步履,他的木纳,当年雄风不再,让我心酸。当年坎门中学的教导主任许心孚(后升任玉环县人大主任,稳健自律是他性格的最大亮点)发言。我和包文扑老师随后发言,苏纪登老师当场赋诗一首,文采斐然。大家忆往昔,谈人生,叙别情,讲故事,场内洋溢浓浓的亲情(师生情/同窗情/兄弟姐妹情/同事情),掌声笑声不绝于耳。
在相别42年之后,青年的我,和少年的学子重逢,相见不易,相逢只恨时间过得太快!
11:55分,移师公司大门口,集体留影。(见题图之二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