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烈士陵园之巅

题图二:晚上第二次聚餐,与企业家学子【年产值5个亿】举杯

在烈士陵园之巅,有一个平台,能眺望县城。县城,叫玉城,又叫环山镇。从题图之一照不难看出,确实,环城皆山也。(借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之开首句)。1973年清明节,学校组织教师来此扫墓。就在我站立的地方,我和陈法林老师(已故)有以下对话:
--
听说郑松林老师(已故)最近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
对,我也看见了。
--
郑老师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是的。过两天发工资,我只能拿到39元。要扣掉10元互助金。(现在的年轻读者不知互助金为何物了吧?)
当年一辆凤凰牌自行车150元左右,而我们的月薪49.5元。
我还清楚记得,1978年春节,没有回沪,在玉环过年,大年初一,一家三口登高来此,5岁的女儿不要我们抱,自己一步一步走了上来。得到我们的表扬,那日,阳光很好,俯瞰小城,自然想到上海,心里泛起悲凉的涟漪。为啥不回上海过年呀?说来寒酸,往返的车费就要60大洋啊!
往事涌上心。1965年暑假在复旦,一位女同学在我们7号楼拐角处痛哭,后来得知这位师姐被分配到了新建的杭州外语专科学校。唉,假如,当年她被分配到玉环,不是痛苦,而是上吊了吧?
天色越来越暗,我和达华快步下山,还到我女儿当年读幼儿园的学校外张望了一下,拍摄了两幅照片留念。
女儿幼儿园的老师叫郑秋帆,是夫人同事的妻子,也住玉城中学。晚餐后,郑老师到我家,讲了一则女儿的故事。
她说:今天,我看毛萍萍(小名)上课时在作小动作。我就问她:你怎么不听老师讲课呀?她答:这个故事你以前讲过了,我不想听了。于是,我叫你们的女儿上台把这个故事向全班讲一遍,结果,出乎意料,毛萍萍真的把故事讲得有头有尾,引得全班小朋友鼓掌!此后,一直到女儿考入上海的大学,她的读书,我与夫人很少去管。
接着,与达华上了一辆三轮车,直奔聚餐的酒店而去。午餐聚餐和晚餐聚餐,皆觥筹交错,谈笑热烈。在“没变,没多大变化”的寒暄里,有自欺欺人的心里作祟吧。
学生都退休了,我还不该成了廉颇吗?最后一幅照片,父女俩也。女儿当时也做过我的学生,小美人,如今已经退休,其父原来是体育教师,坎门镇的名门望族,1973年花费150元,购买一台电扇,让我吃惊不小啊。现在已经不能健步行走,需要女儿搀扶,说话也不那么流畅,交谈已经不易。
晚上又喝了不少茅台。正式的聚会活动明日一天。今日,已经有两次聚餐哉,回国大606房,玩了一阵微信,早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