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这里原来是玉环电影院

题图二:邮电局没有挪窝

2015年10月2日,到温岭后被小车接到玉环,先把拉杆箱暂存玉环国际大酒店前台,便去酒店入席第一次聚餐,阔别多年,一朝相见,自是动情,喝了点茅台,微醉,回酒店606房,即倒头就睡。醒来,接达华微信:醒了没有?去烈士陵园走走?于是,两人很快走出大酒店,步入玉环街道。此乃到烈士陵园的必经之地。咋会到烈士陵园去呢?君不知,陵园在玉环一直是一个当地居民的休闲地,那儿山之阳坡,幽静静,绿化好,且可登高俯瞰小镇。
1972年元月到玉环报到,城关镇(县政府所在地),丁字形的两条街,一横为老街,竖勾为新街。老街有民国风,新街有新建的三层百货大楼(仅底层营业),邮电局,新华书店,食品商店,电影院(后建)。一支烟的功夫,能走遍丁字街(老街和新街)。无需红绿灯,除了县政府有两辆吉普车,县电厂有两辆拉煤卡车,车站有几辆到临海的长途汽车之外,整个县城很少闻汽车喇叭声,当然县城里没有,也不需要公交车,没有红绿灯,所有小店铺皆国营性质。
今日之玉环县城,恍若隔世。车水马龙,红绿灯,公交车,路牌一应俱全,各色品牌商店应有尽有。马路并不很宽,转了两个弯,走在当年的新街,鳞次节比的商店让我目眩,没了方向感,达华指点,我才明白,原先的电影院现在成了一家百货商场(见题图之一),在玉环的日子里,在此电影院看过很多电影,平均一周一部吧。除了自己看,学校还有包场电影。晚上看电影前,买一包花生米,要0.20元,那在当时属于高消费了,有点儿抖豁。
行不远,即邮电局,42年了,没有挪窝。我在邮电局前留影。见题图之二照片。
为何对邮电局如此有感情?当时,经常给上海写信。周日上街,五六岁的女儿总抢着踮起脚把信件投入邮箱,高兴之余,女儿还有神秘感,一封信咋的投进去了,就能到上海呢?
新华书店还在老地方,女儿自从读幼儿园起,就是这里的常客,且经常在此购买小人书等等。
当年的菜场,我们光顾频繁之地,无影无踪。猪肉0.65/斤,鸡蛋0.65/斤,菜场里的海鲜摊位占70%以上,记得一次与夫人购得0.08元/斤的活梭子蟹,肥且多蟹黄,吃不了,腌起来吃,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制咸呛蟹,获得成功。一把盐撒在蟹肉上,蟹肉还在抖动。去年921,复旦同窗为纪念考入复旦50年返校聚会,得知两位分配到安徽六安五店的同窗,问校长:哪儿买菜?校长答:没有菜场,你们上山开两块地,自己中蔬菜吧。比起他们来,分配到玉环,岂不进入天堂?
最难忘的是:在当年的食品店门外,有一个电线杆,电线杆顽强地站立了几十年啊!1978年7月,就是在这根电线杆上,张贴了杭州大学开办进修班,招收进修生的通告。这张通告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们一家子的命运哟。
夫人上街买菜,在电线杆上见此通告(见下幅招手照片),回家急告我,等我来到电线杆旁,已不见此通告,于是直奔县教育局(就在附近)。看到了通告的原件,并作抄录,报名,赴杭州应试,被录取,苦读两载
......。
-- 此电线杆,乃我及全家之命运之杆啊。(我想)
走完新街,在电线杆处左拐入老街,一步一故事。老街模样基本没变,简直有民国风!当年我与夫人的结婚证就是在镇政府(那时叫镇革委会)里办的,时间是1973年元旦。镇政府的门面已经荡然,但在达华的指点下,原址仍能认出。前行一两分钟,有一幢比较洋气的街面小楼,楼下有一爿皮鞋店,夫人在小店铺订制了一双白皮鞋,非常喜欢,穿了好多年,后来一直穿到上海。走出老街口,忽然想起,1979年2月,杭州苦读回玉环过寒假并过年,当时也许是双膝受了风寒,得了类风湿,行走甚至困难,在老街口的一爿小店,夫人花费10元(当时乃巨款),买了一瓶虎骨酒,渐渐地不治而愈,也许这瓶虎骨酒起了作用,很快又回杭州苦读去了。今日买虎骨酒的小店铺已经寻不见了。
若问:你在坎门中学任教,咋会对县城如此熟悉?因为,夫人当时在城关中学(玉城中学)任教,我在坎门中学任教,两地相距8公里,由于交通不便,我于周末到县城度周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