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2015-08-06 14:49:33)
标签:

岳王庙

莫须有

旅游

文化

历史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一:尽忠报国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题图二:夕阳下的岳飞及其子岳云的墓地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进墓园门,两侧是碑廊,陈列历代石碑125块。北廊是岳飞诗词、奏札等手迹;南廊是历代名人凭吊题咏、岳庙几次重建的碑记。现在的岳飞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建筑风格设计,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墓葬处。1162年由宋孝宗安葬于此。墓以块石围砌,周围古柏森森,墓道有石俑庄严,阶下有秦桧等四贼跪像。公元1221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始建岳庙和岳坟。“文革” 时,岳庙曾遭破坏,1979年重修,目前岳庙共有忠烈祠、岳飞事迹陈列馆、碑廊及岳飞墓,墓前为奸臣秦桧等四人的铁铸跪像。1961年岳墓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墓园,自然想到岳飞被陷害时的著名三字 - 莫须有。

    莫须有,已经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秦桧诬陷杀害岳飞,强加于他头上的罪名乃三字:莫须有。

    究竟如何正确理解“莫须有”三字,其实是一桩千古疑案。

    一般的认识是:莫须有 = 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也是莫须有之事,况阮老先生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也不可乱讲。”

 莫须”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语,是“大概”或“也许”的意思。
    清代的《资治通鉴后编》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续资治通鉴·考异》引《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是“必须有”,朱彝尊亦同意此说。
    吕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标点做“莫,须有”的说法,解释为“或许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
    台湾作家李敖曾考证“莫须有”的正确解释应该为“莫须,有”,“莫须”是宋朝的口头语,指等等看,是“等等看,有的”、“等等瞧吧,有的”的意思。

    北京青年报《千古疑案“莫须有”》一文在推翻了前四种解释后给出了这个解释:要想弄清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一定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两人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岳飞的罪名完全是秦桧一手炮制的,这就是事件的政治背景,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往往是被人忽视的,那就是宋高宗,像岳飞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一般的诬陷可以陷害的了的,如果查无实据,不可能成案,而事实上岳飞的案件的确查无实据,如果没有高宗的默许,岳飞是不可能被杀头的。也就是说,高宗是支持杀岳飞的。以当时的政治形势,岳飞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很有可能击败金军并成功接回被掳的北宋皇帝,而这是高宗所无法接受的。高宗前期重用岳飞是为了保护南宋的偏安,但岳飞走得太远,这就不符合高宗的意图了,因此极有可能是高宗暗示秦桧对岳飞采取的行动,这一点世人并不清楚,但秦桧清楚,所以当遭到韩世忠质问的时候,秦桧的回答很简单:“莫须有”,这三个字完全可以直接从字面理解为:“不须有”,也就是说不需要理由。为什么不需要理由,因为秦桧明白这是皇帝的愿望,一切都是走过场而已,秦桧这样回答韩世忠其实是狭天子之威,同时又非常含蓄,不露马脚。等于是告诫韩世忠不要多管闲事。要知道高宗的意图是最高机密,任何泄露的人都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秦桧也只能暗示,作为朝中两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他们的对话中隐隐约约透漏一些背景也是完全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的。当然,这样的暗示也只能在非常隐秘的场合讲,是绝对不能见光的,所以韩世忠余怒未消却也无可奈何,他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韩世忠说不能服天下可没说自己不服,翻译为现代语言应该类似于:“不须有?你可以这样对我说,可你怎样对天下人交代啊?”也只有这样解读才能完全符合上下文的关系。当然秦桧根本就不需要顾及天下人的想法,因为他有强大的后盾。
    据李敖先生发表的见解,“莫须有”是宋朝时候的方言,正确的读法是“莫须,有”,表示“等等看,会有的”,或者“等着瞧,会有的”,态度蛮横。

    不知看官读了以上文字作何想法?我的观点是:北京青年报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就三个字而论三个字,而是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两人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而是从上下文的关系来分析。如此这般,就合乎历史情理,就更具说服力。李敖提出,“莫须有”是宋朝时候的方言,缺乏证据也。

    值得一提的是,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莫须有”三字除了是一种语境语言,上下文语言之外,出自著名奸臣之口,也是一种性格语言。如此分析,合情合理哟。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岳王庙:咀嚼“莫须有”【8月6日午休之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