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下大禹陵,开心留影门外拱桥

题图二:邂逅上午在兰亭初识的北京一家子

走出大禹陵之山门,又见小湖,又见乌篷船,又见石拱桥。在石拱桥上留影一幅(见题图之一),接着便漫步出大门。从拱桥到大门外乘坐公交车,约行15分钟。一路景致不错,可以细赏。行不远,忽然有人在远处招呼我。不可能吧?独有绍兴,亦未通知熟人呀。细看,有几人在小店外,确实在跟我打招呼。
想起来了! →
原来,是今天上午在兰亭小门外的王羲之语录牌(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初识的游客。一行四人,一看便知是一家子,帅哥美女的父母,加上一双子女。语录牌前,我们有简单交流。一时之间,我还没有想起此语录的出处,他们却一语道破:这是《兰亭集序》中的一句。还对此句作了现代汉语的解释。
第一印象:夫妇俩学问不浅。
我跟他们谈及:一篇《兰亭集序》就为中国成语作出不少贡献,比如:群贤毕至,等等。好像还有别的成语起源于王羲之之序,但是,一时半伙想不起来了。唉,老了。
简单交谈,得知:他们是来自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师,毕业于北师大;我也简单介绍了自己。
不想,一日之内,同在绍兴,我们又相聚于大禹陵。有缘也。
我告诉他们,和他们分手后,一直在想,可惜到现在还没有想起源自《兰亭集序》的别的成语哩。【注:等我回沪,才在原文中寻出两个成语:游目骋怀/放浪形骸】
进一步交谈之下,得知他们的一双儿女原来是龙凤胎,云云。我与我哥亦孪生兄弟,因此,对他们一家子就有特别的感觉。愉快合影,再次告别。
回沪后,收到他们发来的邮件,上网,恍悟:两位教师果然非等闲之辈,皆北京之名师也。还得知,他们在绍兴到了不少景点,后来又到杭州游览三日,骑车绕西湖一周......。
旅途邂逅,为上苍所赐之乐。以前的邂逅者形形色色,有网上打过照面的,有听过我的讲学的,有读过我书(书上有我照片)的,此次邂逅,别具滋味。
今天,2015年2月10日,从兰亭的王羲之语录“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到大禹陵想起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年),恰好1250年之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禹庙》,从在兰亭偶遇,到大禹陵重逢北京一家子!
咋的,忽然令我想起了清初诗人赵翼的《论诗·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