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2014-12-11 08:50:25)
标签:

在龙井读书

旅游

休闲

文化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一:在龙井问茶读《五十年的复旦情》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题图二:1967年第一次到龙井,就是这个假山门,就是这两个字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话说题图之一。此行没有携带《南方周末》,明年决定免订阅此报哉。为啥?主要原因是每周读此报,触目皆社会之阴暗面,让你读后心情黯然。一次在郭庄读《南方周末》,连篇累牍的负面新闻和报道,看得我老眼昏花,甚至让眼前原本明媚的春景也为之失色!何苦?-- 天下兴亡,老夫有责?

    此行携带了一册《五十年的复旦情》,看看同窗当年的旧照,读读他们现在写的文章,味道很好,尤其在龙井这块我心中的圣地,读此书,掩卷一叹:光阴在飞!每位同窗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丰富信息,每位同窗的真实心态跃然于纸上。往事很遥远,很遥远,又很近,很近。

    每篇文章皆用50年的光阴写成,是向母校复旦递交的一份人生答卷。看当年旧照,忽然想起:恰同学少年,一个个都非常重视“前途”二字,在1964年的时候,成绩和潜质并非被十分看重,看重的是你的家庭出身,尽管这在现在看来有点儿荒唐。家庭出身为工农者,尤其是产业工人,贫农,便是同窗中的佼佼者,前途必定光明。我的家庭出身是职员,这种出身被认为是革命的同路人,非革命者,亦非被革命者。加上来自郊县漕河泾的南郊中学,英语功底,咋能与复旦附中等的毕业生相比。

    ............

    直到第四周,我才进入C老师的视线。C提问我,让我朗读一段课文,我一阵激动。朗诵完毕,C突然让我反复朗读seven这个单词,并要求我放声朗读,我站在座位上朗读,C不满足,最后叫我站到讲台上去,面对全班同学,大声发seven这个音。来自南郊中学的我,本来就心存卑微(inferiority),一下子面对全班,我更紧张,紧张就念不好,念不好,就更紧张,如此循环,C的笑声越来越响。当C要求全班同学的目光对准我的嘴唇时,我恍悟:错了!念seven时,我的上齿(upper teeth)接触了下唇(lower lip)。而根据发音规则,念seven时,上牙与下唇不能如此“亲密接触”。
    最后,C叫一位女同学站上讲台,和我比肩而立,并让我模仿她的发音,跟学几次,“纠错”成功。放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之前,C还要让那个女同学朗读一遍,同时说:毛荣贵,把头凑过去一点,睁大眼睛,看清楚她美丽的嘴唇!
    我只觉得脸上发烫,整个一堂课,不知听进了什么。入复旦后,初尝“无地自容”之味。
    我这个“差生”,不仅差在发音。
    别的同学能操一口流利英语,词汇量又大,还冷不丁地夹着几个陌生的单词,在他们面前,我结巴(be tongue-tied)。
    别的同学活动能力很强,他们能主持班级会议或其他活动,沉稳而又自如,在不慌不忙之中,能随时“抖”出一点幽默,引得笑声满堂,在他们面前,我腼腆(bashful)。
    别的同学各有各的特长,有的能在全系大会上高歌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声很有感染力,赢得一片喝彩;有的操一口标准普通话,相貌堂堂,擅长表演,很快被学校话剧团吸纳;来自崇明岛的室友小W,皮肤黝黑,满口是“哈”音(沪语“蟹”音),学习成绩也平平,却极善短跑,尤其是100米,他的速度竟逼近11秒,是校田径队优秀队员,每次吃饭,他的碗里总比我们多一块免费“大排”。在他们面前,我“低能”。
    别的同学在政治上是红色的,或是党员,或是团员,我只是一名“群众”。每个星期,党团员要开一次会议,此时,看他们一个个走出寝室,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他们大多数出身工农,个别甚至出身“烈士”(martyr)家庭。在他们面前,我弱势(weaK)。
    虽然我的祖父是雇农,父母解放前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历经磨难,却因父亲在公私合营运动后供职上海第六百货商店,因此我的“阶级成分”是:职员(clerk)。平日和蔼的团小组长找我谈心,希望我“争取进步,争取早日入团”时,口吻凌厉,眼光咄咄。在他们面前,我自卑(self-contempt)。
    别的同学的床上铺着崭新的图案悦目的床单,我的床上没有,有的只是灰色的厚棉毯,中间还有狭长补丁。室长曾在一次卫生检查之后,有几分恼怒地向我提出:毛荣贵,你是否能换一条床单?在他们面前,我穷酸(financially-challenged)。

    ............

    今日天寒,歇坐在廊下茶座,捧读《五十年的复旦情》,往事历历,又浮眼前。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在龙井读《五十年的复旦情》【12月11日阴天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