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
所谓“断桥残雪”,乃文人墨客之文字游戏,别被误导了!
题记二
断桥,一年四季皆美。只要你有一双善于欣赏的慧眼,有一个能驰骋想象的头脑。
------------------------------------------------------------------------------------
春天的断桥【拍摄于4月7日】


据说,早在唐朝,杭州西湖就有了断桥。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关于西湖断桥,一个题词和一个故事,为其树碑立传。
断桥之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四字,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残雪”四字的名声和影响,不知误导了多少游客呀。
误导之一:
许多游人,特别是我国南方的游人,冬季到杭州,竟然是为了看雪。
-- 杭州冬季怎么没见到雪呀?
-- 我们千里迢迢到杭州,是带孩子来看雪的,不是说“断桥残雪”吗?
在杭州旅游,我曾多次听到海南/广州游客的如此问话,看见他们沮丧的神色。我竟一时语塞。
殊不知,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误导之二:
断桥残雪乃断桥最美的景观!天下风景文人造。此言不虚。为了凑齐西湖十景,文人墨客在文字上下足功夫。“断桥残雪”中,一个“断”字与一个“残”字相映成趣而已。
有人竟然对“断桥残雪”横加演绎,牵强附会,令人可笑。如: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夏天的断桥【拍摄于8月5日】


从审美角度分析,残雪怎么谈得上美呢?皑皑白雪与脚印处处,车辙道道之残雪相比,孰美?这还用得着说吗?
笔者1978年 -
1980年求学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曾几次在雪后专门骑车出天目山路校门,过松木场,过少年宫广场,到断桥来观赏所谓的“残雪”,没有一次不扫兴而归。
桥面湿滑,寒风刺骨,西湖苍茫,葛岭濛濛。何美之有?
大雪初霁,一大早,你赶到断桥赏雪,地上脚印甚少,厚雪盖地,连护桥石板上也有一层积雪,且雪后阳光一定要明灿灿,宝石山红妆素裹。--
那才有几分美。但那绝非“残雪”之景也。但是,我在杭州两年,没有在断桥巧遇“红妆素裹”之美。
秋天的断桥【拍摄于9月27日】


为断桥树碑立传的故事是:
《白蛇传》故事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
......,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凄婉感人,催人泪下哦。
假如说,“断桥残雪”的题词误导了游人,《白蛇传》的故事,却为断桥抹上了神奇的文化色彩。
--
你看,那西湖,白娘子就住在西湖里边。(母亲对孩子说,孩子睁大双眼,闪烁神奇)
--
哎,当年许仙为啥要借伞给白娘子呢?“伞”字与“散”字同音呀,这个细节就注定他们的婚姻没有好下场哩。
到断桥,我喜欢在此久久驻足,看景,“听景”,听游客之间的断桥对话,味道真是好极!
--
哎哟,断桥一点也不震撼呀!(最难忘是,一位东北帅哥对我发出的感叹)
在我看来,断桥四季皆美。今年四次到杭州,每次都必到断桥看景,听景,发呆,留影。
百闻不如一见。请君慢赏2014年我四次到断桥的留影(春夏秋冬各二幅)。
冬天的断桥【拍摄于12月1日】


【2014年12月11日午休之余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