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鳞次栉比的异国民居,是哈尔斯塔特小镇之“秀外”;真正让我心动,让我接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小镇”的,还在于小镇之“慧中”。
题记二
百度(2013):我们推荐十个世界上最美的小镇。第一:奥地利,哈尔施塔特镇(Hallstatt)。并附照片如下。

旅行社所发《东欧五国旅游出团通知》的行程表上写明:
第三日【2014年7月1日】:萨尔茨堡→约295公里→维也纳。
具体内容:
早餐后,前往著名的萨尔斯卡默古特湖区,您可来到美丽的哈尔斯塔特小镇,小镇观光(不少于1小时),位于哈尔斯塔特湖湖畔,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镇”或“世界最古老的盐都”的哈尔斯塔特小镇。小镇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居民似乎个个都是艺术家。每户人家的木门全打开着
…… 。离开哈尔斯塔特小镇后,驱车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导游小金毕业于维也纳一所大学的法律系,大巴快到哈尔斯塔特小镇时,站立大巴前方的小金讲起了第一次来到哈尔斯塔特的感受和见闻,说自己被眼前的美“惊呆了”,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很富感染力。其实,这番话是帮倒忙的。
小金不知,“惊呆了”的感觉要留给游客自己去体验,你提前这么“广而告之”,极大提升游客的心理预期,这种提升有弊无利,它会干扰游客自身的自然感受。
走下大巴,就是哈尔斯塔特小镇的镇口,小镇风光基本一览无余。

果然,第一眼见到哈尔斯塔特小镇,团友议论纷纷。
--
很美,但是,我咋的没有惊呆呀?(一位帅哥团友说,笑眯眯地)
--
我也等着惊呆了,咋的没等来呀?(另一位美女团友顺势幽他一默)
看来,导游当略知游客心理学也。
天底下,大凡被冠以“最”字的景点,基本上让人失望。比如,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又比如,最震撼人心的“天坑”,等等。
进入哈尔斯塔特之后,撇开了导游的评语,慢行细览,天公作美,心情极佳,品味其美。
依山傍湖 - 四个字可以写尽小镇的地理特征。
看来,小镇平旷土地有限,湖畔的民居,层层叠叠,不少建在山坡上。小镇的尽头是教堂的尖塔。导游说,逛到教堂就原路折返。看来,行程安排上给我们逛此小镇的时间为“不少于1小时”,差不多了。
远眺之后,才发现,身边湖面上有几只白天鹅,优雅,且悠闲。此时,才注意到湖水之清澈见底,远山之苍翠欲滴。汉语里的“湖光山色”四字,在此得到了最美的演绎。

哈尔斯塔特,奥地利的一个湖边小镇,能享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自由其道理。
在我们这些外国人的眼里,层层叠叠西式民居,尖塔高耸的优雅教堂、古老的旅馆确实别具风情,但是,我更欣赏,更陶醉的却是这里纯净的空气,纯净的湖水,还有那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周庄、乌镇、南浔、西塘......,江南水乡的小镇,是上苍赐给人间的一粒一粒珍珠啊,但是,空气的污染,水质的浑浊,还有那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氛,让一粒一粒珍珠,珠光失色。
据说,每年有近80万游客来到这个仅有900多居民的小村庄游览。行走小镇,不时见到各地游客。


但是,哈尔斯塔特的居民却对街上的游客视而不见,他们淡定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享受着自己的人生。
哈尔斯塔特小镇,游客成群,假若“投胎”我们江南,无疑将淹在没鳞次栉比的小店铺中、淹没在小摊贩的吆喝声浪中。嘈杂将取代宁静,污水将搅浑湖水,雾霾烟尘将环绕山峰。
哈尔斯塔特的居民甚至没有关门的习惯。一家家,一户户,房门洞开。请看下图。

我想起了和美国友人Rosemary的一次尴尬对话,一次我陪她在上海逛街。
--
这些建筑是否是监狱?(友人突然问我)
--
你怎么会有这个判断?(我好奇地反问)
-- you
see there are so many iron bars. (你看那么多铁栅栏)
--
那是防盗窗。(我解释)
-- Are
there so many robbers in Shanghai?(在上海,有那么多盗贼吗?)
一时间,我竟然无语。
走过下面这户人家,门外第一印象有点脏乱差,定睛一看,方才发现:好美,好有序哦。

《史记》中就有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现在,有一句俗话:无利不起早。
我们来到哈尔斯塔特小镇,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在这个谋生挣钱的黄金地,湖畔位置绝佳的露天咖啡吧,居然尚未营业,或者正在做准备工作。


好不容易,见到一家店铺,店铺门外摊位上放着各种货物,却不见店主守候在侧,更听不见吆喝声了。

又是一户人家,门户大开,门口的小木屋挂着不少小饰品,我弄不明白:这些饰品,到底供自家欣赏,还是出售的?

好不容易,见到两位当地的居民,一位老妪在自家的花地(非菜地)浇水,笑容可掬;另一位一位站在阳台上看景,见我举起相机拍照,朝我投来目光。


在一个小弄堂内,见到堆放得整整齐齐的硬柴爿,难道是冬天烧火炉的燃料?

一扇废弃的门外,放着两把废弃的椅子,门外和椅子上也有植物的装饰。

教堂的大门也洞开着,走入一看,干干净净,庄严肃穆。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以上一段文字,众人皆知,摘自陶渊明之《桃花源记》,说实话,走了天下那么多的名胜景点,从来没有联想到陶公的这段令人向往的描述。
今日,在万里之外的奥地利,在哈尔斯塔特小镇,我领略了如此意境。
这个意境,无声无息地感染着我。于是,有了下幅照片。

这个意境,无声无息地感染着我的团友,上海浦东某中学的教师们。于是,有了下幅照片。

【2014年7月21日夜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