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2014-07-14 09:16:21)
标签:

新天鹅堡游记

旅游

杂谈

分类: 寻踪山水

题记

    19世纪德国美学家R·费歇尔曾说:“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

   --------------------------------

    近两年上海报刊的旅游广告的欧洲游新增了一个景点 - 新天鹅堡。比如:法意瑞+新天鹅堡,比如:东欧五国+行天鹅堡等等。如此抬高“新天鹅堡”,究竟是旅行社的一个营销策略,还是新天鹅堡真的具有超群旅游价值?

     6月29日 - 7月9日有东欧五国行。

     行前,我心中的几个大牌景点是:船游多瑙河柏林墙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会,等等,现在,又添加了一个新天鹅堡

     2014年6月29日子夜,在浦东机场起飞,搭乘德国汉莎航空LH727,飞行12个小时,到达慕尼黑。走出机场,便上一辆奔驰大巴,大巴不是送我们去酒店休息,而是直奔125公里之外的新天鹅堡而去。

     一个多小时后,大巴在一个小镇的停车场停下。见到的是黄色的老天鹅堡。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游览新天鹅堡需要上山。上山之路有三条:大巴(每人2欧元);骑马车(上山5欧元)或步行。

     导游说, 乘坐大巴上山,可在一座木桥上勾留,那儿有拍摄新天鹅堡的最佳视角。

     于是,众口一词:大巴上山。果然,大巴停稳后,我们跟导游绕道后山,忽见一座木桥,名曰“马里恩木桥”,桥面宽仅二米左右,横跨于两山的悬崖峭壁之上。上了桥,只听得脚下的木板咯吱咯吱响,细雨蒙蒙,木桥似乎在颤动。游客很多,且大多站立木桥的左侧看景,后来一想,心生后怕,其实,众游客正置身险境。然而,大家似乎并不在乎,不是不在乎,是被眼前新天鹅堡美丽的童话境界所吸引了吧?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新天鹅堡全名新天鹅石城堡。若用“亭亭玉立”四个字来形容新天鹅堡,过于纤巧;用“童话世界”来形容它,又过于抽象。新天鹅堡,一座城堡,高七八层,耸立在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城堡有五六个塔尖,错落有致,白色的墙体,显得十分素雅。迪斯尼乐园毕竟独具慧眼,其睡美人城堡和灰姑娘城堡,就是拷贝了新天鹅堡的外形。新天鹅堡本身已经是经典美学建筑,其背景又宛如一幅画 - 绿色的原野,宁静的湖泊,隐约的群山。因此,美上添美, 新天鹅堡之美,非语言可以表述。

     -- 还好我们选择了乘坐大巴上山,能到这座桥上,看新天鹅堡。(团友庆幸地说)

      这座木桥确实是观赏和拍摄新天鹅堡的最佳位置!
      -- 马里恩木桥是不是专门为了大家来此观赏而建造的?(一位操着北京口音的游客问)

      -- 不,不,这桥和新天鹅堡同龄,当年为了向建筑工地运输建材而建造的(导游如是说)

       木桥上,人满为患,不可久留。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菲菲细雨中,告别马里恩木桥,忍不住再回首,再拍摄一幅照片。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离开了马里恩木桥,再走一段山路,便来到新天鹅堡的下面。此时,远眺变成了仰望。得以下数幅照片。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有点儿失望了,在马里恩木桥上远眺时见到的那幢新天鹅堡到哪儿去啦?美感,在近处打折;童话,在仰视中消失。

    等进入新天鹅堡,上了三楼,窗外是一幅美图!漫山苍翠,云雾氤氲,山石裸露处,一桥飞架两座山崖,那不就是马里恩桥吗?马里恩木桥,你咋的变得这么美了?刚才,置身桥上,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你的美呀!

新天鹅堡: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游记/原创】【7月14日阳光上午】

     审美距离(Aesthetic Distance),又称“心理距离”。瑞士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E·布劳首先提出的美学理论。19世纪德国美学家R·费歇尔曾说:“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

     站立三楼的窗口,又想起了苏轼 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历来的理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到如此理解是否过于实用,有点牵强了?是否可以理解为:不识庐山之真美,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景如此,人际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今年春节,关于同窗聚会,网上流传一言:相见不如想念

     让距离去美化一切。 - 智者之虑也。

【7月13日夜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