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2014-06-13 14:52:07)
标签:

平遥县衙门

旅游

杂谈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一:留影大堂,即亲民堂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题图二:留影二堂“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平遥县衙始建于元至正六年,也就是公元1346年。除少数是元代建筑外,大部分为明万历年间修建。按传统礼制,县衙是一城的主宰,应建在城市的中心,但平遥县衙却建于城的西南角,因为这里是全城最高的地方,居高临下控制全城,也便于防止水淹。

 县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六进院落。依次分别是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和大仙楼,共占地两万六千平方米,房屋二百余间,是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县衙的典型建筑。明清时期,共有149任知县在这里为官。

 中国历代以来,土地、赋役、户籍、诉讼等国家的政务,最终依托于地方来处理。因此,作为基层行政机构的县衙,无疑是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缩影。

    原本以为县衙面积有限,可实际并非如此。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距今也有六百多年。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平遥县衙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堪称皇宫缩影。

   县衙又叫衙门,可见“门”对县衙的重要性。俗话说“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由此可见,要进衙门,得有经济做保障。县衙内有众多的门,大门为实,仪门为虚,宅门为实、屏门为虚,就像中国功夫一样虚虚实实,深不可测。但是,在平遥县衙大堂,也叫公堂、“亲民堂”,对联非常不错: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这幅楹联说的很实在,知县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在审案的时候不要以为老百姓好欺负,回头想想,自己没当官之前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得到一个官职不是件光宗耀族的事,失去一个官职也不是件耻辱的事,不要说这个官没有用,地方的兴盛衰弱,黎民百姓的存亡都靠这个七品芝麻官来打理。
     进入县衙大门,并不能直接通往大堂,而要经过设在大门与大堂之间的第二道屏障,这就是特别建造在县衙内的仪礼之门,称做仪门。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迎接贵宾、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才会打开。
    亲民堂”即大堂。  
     大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注意以下两幅照片:“民”字上多了一点,“愧”字上少了一点,这是中国文字精彩的含蓄表现。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二堂之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大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与上悬匾额“明镜高悬”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廉明、公正。

    刑讯室的横匾“威严不矜。楹联:

违法者无隙可趁,行凶犯有罪难逃

    刑讯室内“灋”为古代的“法”字。
    宅门——是通往内宅的咽喉之地,旁边设有“门子房”,有人想见知县首先得通过门子,人们图方便,给门子好处,行贿赂,塞红包,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走门子”的历史渊源。
    二堂,是知县日常办公、个别召见下级,小范围研究工作审理民事案件的场所。正中屏风绘有“松鹤延年图”,比大堂的“山水朝阳图”,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公案上的令签也只有黑色令签,没有红色令签,在这儿是不能判死刑的。
    屏风上方悬有匾额“思補堂”,原称“退思堂”,均为退思补过之意。知县坐在堂上,抬头便可见对面屏门所悬“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六个大字提醒知县断案时要权衡三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
    内宅——也叫“勤慎堂”,告诉知县在这儿做官要做到勤快、谨慎。
    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中间是客厅,当时的秘密案件、不公开的案件在这儿审,也是“三堂”。东西厢房为客房,招待上级或同窗好友住宿的。
    东梢间是卧室,西梢间是书房。朝廷制度非常森严,有两个回避制度第一是地域回避,本省官员不得在本省做官,必须到五百里以外的异地做官,不许带家属,家属也不能来看望他,知县三年一任,期满不得久留,只有在每年腊月二十到次年的正月二十为封印期,为知县的一个月假期,可以回家探亲第二是亲属回避,亲属也不能在五百里以内做官,遇上这种情况,则后到者回避,官小者回避,避免形成地方保护势力,危及皇权所规定。
    内宅——勤慎堂县太爷住的地方还挺宽敞,并且应有尽有。
    大仙楼——是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县衙中保存下来唯一的元代建筑。
    大仙楼上供奉守印大仙,是狐仙,狐仙虽然不属于正道,但它生性好大喜功,喜欢被人奉承,并且他的道行比妖摩魔鬼怪高一筹,历任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就将它供奉起来,请它保护官印。俗话说“官凭印,虎凭山”,保住了官印,也就等于保住了官。
    从大仙楼东侧门穿过,便是县衙的后花园。这里有山水花草,亭台楼榭,是县官吟诗作画、抚琴消遣的去处。不过,这里比之江南的园林来还是逊色多了。
    花厅——是知县修身养性的地方     对弈亭,原名“清心亭”,是供知县下棋的地方,并且刘伯温曾在这里下过棋,刘伯温是浙江人,但他的老家是平遥朱坑村人,他在元末做官受挫回来祭祖时,与知县达鲁海在这下棋,所以为纪念这段经历,改“清心亭”为“对弈亭”。
    清代规定,知县不准携带家眷任职,故后花园可供县太爷们休闲娱乐。  

   “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一县之长,官虽不大,但毕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县的优劣直接影响黎民百姓存亡,关系国家兴衰。所以,明清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县官的任命选择,官员的任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首先,是“别流品”,即官员必须出身清白,凡娼、优、隶、子孙均不准入仕;其次,是“观声音”,即品貌端正,言谈流利,身体健康。

    此外,还有“核事故”“论资考”“定期限”“密回避”“验文凭”等。每一条都严之又严,从中不难看出封建统治者制法的严密性。
    大堂内,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这与宫阁上方所悬匾额“明镜高悬”可谓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公正、廉明。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正是身为一任知县所应有的品格和气度。

    屏前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官阁”,是知县审案时所在的地方,由于官阁四面通风,冬天断案时,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炉。以供知县取暖,所以官阁又称为“暖阁”。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
    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官阁顶蓬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象征皇权一统,四海归一。

    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明清时期,户房收集的田赋丁银除上交外,地方还要留存一部分,供地方日常开支及灾荒年间赈灾济荒,这些开支银两及帐册均存放在钱

    粮库,由县丞负责,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财务室,

    西侧的武备库,是明清时存放升堂时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县衙所有兵器刑具清单的地方,平常典吏负责管理。

    宅门堂与大堂由一道院门隔开,这道院门称作“宅门”,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之地,两旁设有“门子房”,是看门人的住所,“门子”日夜轮流值班,闲人免进。门子房既是传达室,也是保卫科。门子虽地位低贱,但却是知县亲信,知县手中有权,难免有人情相求,但若想见知县,必须由门子通禀,门子虽然年俸仅有六两,但许多来访者为求方便,常对其行行贿赂,否则在这里就吃了闭门羹,连知县的面都见不上,就别提办事了。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走门子”的历史渊源。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鸟瞰”平遥县衙【6月13日午休之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