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想不到如今的雁门关这么有看头

题图二:回到山脚农家午餐

单从“雁门关”的名字,就可以想象其险峻了。地势高峻的双峰之间,只有大雁才能飞过。
它让我知道了山西的一个地名:代县。现在的雁门关在县城西北二十公里的勾注山上。导游小崔告诉我们,这里由于连年征战,一次次血流成河,一次次尸横遍野,是一个典型的“血光之地”。久而久之,这里的住户锐减,到后来,仅剩四户。现在开发旅游,又开起了一家家客栈,一爿爿饭店。
雁门关凝重如25史一样,在这远山中无言地记载着传奇!
千年古关不光是抵御外侮的门户,它还是中原与塞外千年商贸往来的通道,曾是一条财富之路!
古关南段,已经恢复的明清商贸一条街,为我们再现了历代商旅繁忙的景象,留下了晋商不朽的足迹。
晋商的足迹可以从春秋战国追寻起,明清时代,晋商已经是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称雄商界500年之久,然而巨大的财富光环的背后是一代代山西人背井离乡,含辛茹苦的足迹;他们经过了肩挑负贩,白手起家,靠坚韧信义进行了长久的原始积累。古关青石路见证了他们的艰辛和顽强,也见证了他们创造财富的传奇之旅!
高山峻岭磨练了山西人不甘贫穷的意志,风沙险途锻造了山西人诚信和睿智;走西口、闯塞外、远走大漠,汗水和着血水,艰苦创业,成就了富甲一方的神话。
古老的关隘伴随着日月轮换,绵延上演着不停歇的抗衡、征战,然而拿今天的眼光来分析,发现除了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属于抵抗外敌外,三千年来我们所血拼过的匈奴、突厥、契丹、党项、女真,其实都属于我们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回望千年征战,不禁哑然:原来都是兄弟阋墙啊!
历史以连续剧的方式在为我们诉说着马背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江山的斗争,不断上演着互换主角而最终走向统一的故事。历史总能令人悲喜交加!
漫长的战乱中古关隘是汉民族的城防,更漫长的和平中古关隘是各民族昼夜不息的古商道。这里的主权曾经多次易手于兄弟民族,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蒙古建立的元、满族建立的清。这里见证了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次大融合,大汇聚,大发展;古关隘内外当之无愧地成为民族融合的“黄金地带”,通商、通婚、同发展,兼容并蓄,从而焕发出更耀眼的民族文化生机。
如今世界上与我们同样古老的许多文明早已中断消亡了,而中华文明历五千年生生不息,秘诀就在于我们的文明以汉民族为主体,历代都在不断吸纳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在历次民族大融合后更焕发出勃勃生机!
马背民族的骁勇强悍对农耕民族的每次冲击,冲刷掉了古老文化中的劣性、惰性,使中华文明更加光华四射!
在古关隘的碑林徜徉会发现,书法艺术展示中,除了篆、隶、行、楷、草五体外,还有一种透着刚劲,带着野性,富有灵动感的魏碑体,它笔划如刀锋,这种字体就出自马背民族鲜卑族。
鲜卑族曾经穿越雁门关南下,由古平城(大同)迁都洛阳,统一黄河流域。历史上这个民族以开放的胸怀,全面学习汉文化,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方式,从语言文字到姓氏服饰,甚至到生活习俗,全方位汉化改革,以一种空前绝后的姿态与汉民族融合,在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曾经力赞魏碑体书法,赞叹此体有刚强、浑穆、跳跃......等等“十美”,实际上他是在赞叹鲜卑这个民族的昂扬的生命力!
今天鲜卑族已经消亡,但它却留在了历史中,它与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融为一体。
俯仰古今,神思飞扬,远处炮台上平夷靖寇的大炮怅望着山谷,冰冷的炮身保持着作战前的冲动,然而战争的回音早已经沉寂,多少代人孜孜以求的和平已经溢满山谷。
时间如流水带不走如烟的往事,永不褪色的传奇满山谷回响。仰望雁门关只见郁郁葱葱,绿满山崖,巍峨古关楼挺立成三千年的风云际会,山脊上铁骨铮铮的一个个坐标在注目着脚下的人们。
四面八方的人们不断地来拜谒、来登临、来寻觅。
让我们拾起了历史遗落的壮怀激烈吧,来这里浸润人格营养,在如今充满声色喧嚣和利益诱惑的世界上,站立起一个强健的民族的脊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