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旅途中,人们漂流,人们攀岩,人们坐过山车,不就是为了寻求一点心理刺激,寻求一点“置于险地而后快”之感吗?
-------------------------------
5月10日 - 5月17日的山西八日游,高潮迭起。
2014年5月12日离开五台山五爷庙,车行3小时,来到大名鼎鼎的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久闻其名。今日终于来到它的脚下。
应县木塔的全称应该是:佛宫寺释迦塔。
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付与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
木塔给我的最深印象是成千上万只麻燕,飞翔在木塔的周围,麻燕从不落地。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这些已经成为视木塔为神圣的应县人最喜欢讲给外地瞻仰者的真实“神话”。

山西游,应县木塔不能错过,但是,也只有“走过路过”的份儿。不能进入木塔内部,尤其不能登塔远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旅游,若只是走过路过看过,乃真正的浮光掠影,是一种遗憾。
离开应县木塔,包括吃完饭的时间,到悬空寺,也只需两个小时。悬空寺的第一印象比应县木塔要震撼,你看,那寺庙的建筑,不是建筑在山崖的崖壁之上,像是粘贴在崖壁上一般。因为崖壁上没有足够的地盘建筑寺庙,寺庙底部有十来根长长的木柱支撑着庙宇的建筑。
-- 这木柱要是撑不住,寺庙不就要倒塌了?
-- 简直是危楼啊。
听游客议论纷纷,导游小崔解释说:
--
从表面上看,只有十几根粗壮的木柱在支撑悬空寺,但实际上有些木柱是根本不起支撑力的,其实在悬空寺建成之时是没有这些木柱的,但是为了减轻人们的担心才安置了这些木柱。至于这十来根木柱,有的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
导游的解说,似乎让悬空寺更加悬乎起来。
悬空寺下有巨石,巨石上有石刻 -
壮观。据说,那是诗人李白留下的墨宝。
-- 你看,多少年了呀,危楼不危啊。
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其次,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崇,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建了寺院
悬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脚下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据说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 为什么要把一座寺庙建造在崖壁之上呢?
--
据说,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一座寺庙,要做到“不闻鸡鸣犬吠之声”,寺庙也只能如此建造,悬在半空了。(导游小崔解答)

进了寺门,悬空寺的三教殿、雷音殿和大雄宝殿看得更加清晰了。

首先进入的三教殿,虽然脚踩在楼板上,时不时发出“吱吱”声,但还不足以让游人害怕,毕竟三教殿面积最大,游人最多。

当我请一位团友为我留影,回放之后,发现人影有点儿“虚”。
-- 麻烦你再给我拍摄一幅吧。(我说)
回放之后,画面仍然有点“虚”。
-- 毛老师,说实话,我恐高,但又喜欢往下看,越看,心就越抖,心抖,手就抖。
团友,72岁的老先生,说话的声音有点颤抖。
-- 中间这个殿,我怕,不去了,你一个人小心呀。(说罢,老先生转身就走)




果然,老先生有先见之明。中间的雷音殿不仅面积小,游人少,而且路也越发难行。
请看下图,这一段楼梯,两级之间的间距至少有半米,一脚如何能跨上。走在我前面的美女和帅哥,都是手足并用,“攀爬”上去。
我也手足并用,慢慢地爬上去。
--
老先生,慢点爬,别急。
--
老先生,你动作不协调了,左手上,右脚缩上去,右手上,左脚缩上去。不能相反。(等在我后面一位帅哥跟我说)
也许是帅哥说得太复杂,也许我心里已经乱了方寸。如此这般,僵持在半空,好长一段时间。
正在我进退维谷之时,帅哥上来,一把抓住了我的右脚往上提。
还告诉我,现在你的左手往上拉就行了。
果然,攀爬动作开始有序,人不再吊在半空,上不去,下不来。奏效!激烈跳动的心,渐渐恢复平静。
等帅哥上来,我问他有何诀窍。他笑道:就像在平地走路一样,你不能左手向前,左脚也向前,这样步伐就不协调了。刚才上楼梯,你右手和右脚一起上,就上不了了呀。
--
哦,原来如此简单。谢谢!
在我攀爬这段楼梯之前,曾为之留影。请看:天下哪儿有“级差”在半米以上的楼梯哦?

刚刚走过“级差”特高的楼梯,又来到围栏极低的木板过道。过道并不很窄,但是,木板“咯吱咯吱”的响声有点怕人。一个踉跄,必然会从矮矮的栏杆上翻身下山崖,一命呜呼哉。
导游曾经在大巴上关照过大家:悬空寺有一处过道的护栏特别矮,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心理要放松,以前有的游客,走到一半,就蹲在地上大哭,还叫救命。一个大男人,将近200斤重。我小崔,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哄他站起来,搀着他,一步一步走过去。
平心而论,导游年轻,高估了我们老人的攀爬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了。
行走在如此悬空木板小道上,双腿有点儿发软,如果你一不小心,望底下一看,那就要心慌。
-- 毛老师,你等等我。(我正在为这段木道担心发愁,后面传来声音)
我斗胆回望,只见一位65岁的女性团友此刻已经瘫坐在木板小道上。
她脸色发白,坐在地上喘气,双腿似乎在发抖。
-- 这里路窄,我也不能来搀扶你,再加上我自己双腿也发软了。(我很无奈地说)
-- 哦。我知道了。
-- 既然你已经坐在地上,就不要起立,索性顺势爬过这段木道算了。这样就可以降低重心,没有危险了。(我建议)
-- 对,你说得对,现在顾得上老命,别的就不顾了。我爬!我爬过来。
终于,她手足齐用,一步半步,半步一步,朝我这里爬了过来。
在她爬的过程中,我为她拍摄了两幅照片。等她爬过来之后,让我回放给她看。
-- 求求你,千万别在你的博客上刊登这幅照片哦。
-- 好,我答应你。只刊登这条木道的照片,留作纪念。
老太刚刚安全走过木板道,后面接踵而至是一个美女。
美女看来是个聪明人,她没有叫,也没有喊。只是非常麻利地把高跟鞋脱了,提在手里,大步朝我们走来。
-- 万一高跟鞋的后跟嵌入了木板的缝隙,那就要命啦!(美女自言自语)
我一看,她的高跟鞋的后跟又细又尖,大概跟针尖无异。
这段路就是导游小崔所说的险路了。关键问题在于此路外侧的护栏太矮,如果护栏的高度能及腰部,那就不至于让人心寒。

攀上爬下,如入迷津。终于来到了大雄宝殿,这里的木结构建筑和梯道,更加给人一种摇摇欲坠感。似乎一阵大风过来,就能把这些危楼吹塌吹跑。此刻,我担心,每到黄金周,这里如何是好,是否严格控制每日3000人的游客?

不知从何时起,寺内的僧人们丢下这些菩萨,自己拂袖而去了。现如今,这些菩萨身单影孤,蓬头垢面。叫人一阵心寒。

从近处观察,你突然发现,建造悬空寺的绝活之一便是利用支撑柱子。你看下图:完全依靠几根柱子,从崖壁上向外拓展了宝贵的空间。

终于回到了三教殿,长舒一口气,可以放心留影一幅,以作纪念。

在山下的巨石旁,回望“粘贴”在岩壁上的悬空寺,心里涌起一阵快慰感。旅途中,人们漂流,人们攀岩,人们坐过山车,不就是为了寻求一点心理刺激,寻求一点“置于险地而后快”之感吗?

【2014年5月28日上午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