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刘文辉旧居的金库

题图二:金库内展出的“金银财宝”

刘文辉的旧居,是其弟刘文彩赠与的,刘文辉迁入后,又大兴土木,消息传到弟弟耳中,还以为哥哥对他的房屋设计不满意。殊不知,其兄在家中动土修建一个“金库”。
以上两幅题图照,即金库之门,及一箱子陈列于屋内的金银财宝。
-- 这些金银财宝全是真的吗?(一位游客好奇了)
-- 怎么可能呢?全是假的!金库早就在军阀混战时被洗劫一空啦!(女讲解员说)
-- 如果全是真的,不要一个礼拜,必有盗贼光临!
以上对话引起一阵哄笑,也引起我的一番联想和思考。
据说,刘文辉小时候就聪慧过人。有以下一则真实故事:
刘文辉小时其父刘公赞对其备加宠爱,在刘文辉年龄稍长的时候就送他到刘家祠堂读书。刘文辉自小聪慧不凡,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喜爱。13岁时,为报考成都陆军小学,刘文辉虚报年龄16岁。就试时,虽对试题一片茫然,但刘文辉并不着急。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另发议论“欲强国必先练兵,兵不强则不能御外侮,将兆瓜分之祸。裕国必先富民,富民之道在兴工固农,救民之道在因势利导……”离题万里,夸夸其谈。校长读之,却拍案称奇,特召面试,见他品貌不俗,有心栽培,当场就破格录取。从此,刘文辉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后来他被保送至西安陆军中学、北京陆军第一中学就读,直至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其实,从刘文辉在家建造金库一事来看,此君非明智之辈也。
我联想到最近仙逝的香港大亨邵逸夫。我到过全国近40所大学讲学,几乎半数的大学皆有邵逸夫捐资建造的“逸夫楼”。
我在香港时,曾听到一则传说 -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吝啬”的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而成了世人之笑柄。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感叹人生匆匆,顿悟: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不佳,但留在身后的不佳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起落葬。邵逸夫不想步其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
如今的刘文辉旧居院落,坐落着刘文辉和夫人的铜像,他们并肩而坐,在观看四川的著名表演“顶灯”。“顶灯”--
四川人喜欢打麻将,输的人要受到惩罚,就要“顶灯”,把灯点着放在头顶,从20cm的凳子下钻过,最后还要把灯吹灭。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生前的所有的财富到哪儿去了?
生前一切宠辱得失,化成一片远逝的青烟,化成墙上的一幅幅图片。
人生匆匆,皆过客也。最紧要的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你活得健康快乐吗?我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