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杜甫草堂前的谈话与思虑【2月5日大年初六晨】

(2014-02-05 09:37:29)
标签:

杜甫草堂

杂谈

分类: 断想不断

       早餐时,读刚刚递到的《新闻晨报》,晨报记者张武写了一篇文章《杜甫草堂前的谈话与思虑》,全文如下。加粗的文字,我尤其欣赏。

       尚在春节长假中,读读此文,回忆我游览杜甫草堂的新鲜旧事,味道真是好极!

       我的成都2014年1月3日 - 8日之行的图文仍在连续播发之中,列位看官继续关注,很快会出现文章中提及的“宽窄巷子”哦。

----------------------------------------------

  大年初一大清早就出门旅游,于我还是第一次。目的地便是人们印象中闲适、富足的成都。

  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成都,大学实习时待过几天,记忆最深的是小吃,春熙路上的龙抄手餐厅。不过,这次和家人春节旅游,第一站却是杜甫草堂。一来弥补上次未游之憾,二来出于文学之外有关房屋的庸俗关照。

  杜甫草堂的核心实为一排茅房,五间,以现在眼光看极为简陋。中学我们曾学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广为流传,杜甫能在自己破败的茅屋中升腾起一种超越个人痛苦体验的高尚情怀,推己及人悲悯众生,令人崇敬。

  崇敬的同时也有愤懑,愤懑的对象则是近十几年来飞涨的房价,这几乎演化为社会性牢骚,甚至危机。在我看来,房地产开发商、有关部门以及房爷房叔房姐们都应到杜甫草堂转转,领会一个人被纪念、被称颂的是什么,不是腰缠万贯,而是心怀万民。

  到杜甫草堂时天气并不好,一片迷雾茫茫,污染自然也少不了,整个天空像一盆浓浓的鲫鱼汤,寡白,蓝天隐藏得踪迹全无。直到午后,空中才洒下淡淡的阳光,城市也渐渐生动、温润起来。进得草堂景区,池水泛着淡绿,不知是人工还是天然,反正是活水流动不止,漫过石埂,进入沟渠,潺潺前行唱着欢歌。

  说实话,突然发觉杜甫草堂“风水”真不错。草堂前有一小院,在这里杜甫肯定经常坐在板凳上怅望北方的都城,为处于安史之乱中的动荡国家和水火黎民而忧虑。当然,在成都他也享受了颠沛岁月后难得的平静时光,如“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迎客喜悦,“黄四娘家花满蹊”的盎然春意。再往前则是一口池塘,就是茅屋被秋风毁坏时“下者飘转”沉入的“塘坳”,池塘连着溪水,许多小游客挤在塘边专注地喂鱼。这样的所在、这样的场景,我倒有些羡慕。上海很多小区也造有水景,都是卖房时短期吸引业主的手段,入住后基本荒废遗弃,哪有眼前这真实幽静的场景,相反阳光的暖意常常被高楼阻挡,投下巨大的阴影。我们一直在高喊追求宜居,可是尽管房屋能触摸到云层,却缺少与山水、与风日的亲近,最后人在高处,心变孤独。

  草堂后有几处假山,一处立着茅草覆顶的亭子。一位成都妇女和一家西安游客坐着在此聊天,我无意中成为“偷听者”。他们聊两地风俗、儿女婚俗,自然也说到差不多成为中国人新问候语的房价。

  西安游客说,成都的房价比西安高。成都女人应道,还好,北京、上海、深圳的单价都是三四万元,成都的是二环内两万元,二环外的一万元。她们说的是普通房均价,高档的毫无疑问还要贵。如果她们的谈话,被1250多年前的杜甫听到,瘦弱多病的“诗圣”是否会被吓得彻夜难眠,当初这座茅屋可是亲朋故友资助建成的。自然,他还是会为现代蚁族、井居者呼吁的吧。

  在春熙路上的青青茶社,恰好看到一本房产杂志,一篇专栏文章写到,“纵观我们的街道,我们的小区,与中国任何一个土豪城市毫无二致,油爆中充满欲望,华丽却底气不足。 ”作者还将成都的符号抽离为“三个人两条街”,即李冰(都江堰)、杜甫(草堂)、诸葛亮(武侯祠),以及近年开发成功的锦里、宽窄巷子,认为城市本身却成为背景,成为陪衬。

  这种说法未免绝对。在宽窄巷子的兰亭叙,高耸的芭蕉树越过青灰的屋瓦,坐在里头吃上一碗钟水饺,竟觉出旧时四合院的悠闲与恬静;在大熊猫繁殖基地,看着慵懒、憨态的大熊猫,一种忘忧自在的生活态度也唤醒着柔软的心灵。我想,每样被现代公众喜欢的 “古老”东西,实际上都像一段基因保存着一种理想、态度,它能穿过时间的漫长隧道给予后世激励、参照、欣赏。即使成都仅有杜甫草堂,依然算得上遗产丰盛,尤其被房子搅扰得浮躁杂乱的当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