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又忆镇江儿时苦【12月10日临睡前】

标签:
又忆儿时在镇江 |
分类: 断想不断 |
题图:在镇江寿康里旧居前

以下是我的传记体散文集《英语人生》中的一段:
俊舟依旧生活在这里。当年的小伙伴,和我一样,已老态始显,他变化最小的,算是他的眼神。
俊舟给我让座、沏茶。在客堂里,我们相对而坐。内心极不平静的我,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老屋,有老屋特有的气息,几十年不改。置身这种气息,目睹四周旧貌,就能轻易地穿越时光隧道(time tunnel),回到阔别的童年!
当年的吆喝,刻骨;彼时的痛苦,铭心!可是,这吆喝并没有损害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久别重逢,自是高兴。俊舟,也许不知道、不记得当年的吆喝了。我在他面前,已经毫无重提旧事的必要了。
说到当年,说到我们毛家的贫困,俊舟记忆犹新。无意之间,他吐出了这样一句,让我大惊。
他说:小时候,这里的五户人家,数你们毛家最穷。有时,你们毛家早上开门迟,我妈妈就说,是不是全家饿死(starve to death)在床上了?
俊舟此言,跨越时空,和当年吆喝声构成了回响,形成撞击,最后又彼此交融在一起!我闻之心酸,这不是对当年吆喝声作了最好的注脚吗?
雁儿和巷33号五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至今没有改变。依旧拥塞(conjested),依旧黑黝黝(coal-dark),唯一的改变是:当年的煤球炉,已经改用液化气(liquified natural gas)。
共用厨房,意味着:谁家有吃,谁家没吃,谁家吃得好,谁家吃得差,甚至谁家吃什么,均一无遮掩。做饭时分,厨房是热闹的地方,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躲过这个“热闹”,早早做好饭菜!
1957年迁居上海之后,母亲曾一次次感叹:现在好了,吃死饿死,也没人知道。因为,漕河泾住房虽然简陋如前,但毕竟独门独户……
我伫立厨房,久久不忍离开。俊舟在一侧说些什么,也没听见。此刻,楼上人家正巧在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噢,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你的衣襟走
过春秋冬夏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泪花闪烁之间,我仿佛见到了当年的母亲,年轻而又瘦弱、善良却又受欺……
穷,何足耻?足耻者,耻贫者也!
我的这个想法,和两句英谚不谋而合!
Poverty is a pain, but no disgrace.
贫穷是痛苦,但不是耻辱。
Poverty is not a shame, but sneering at it 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