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2013-12-12 08:42:20)
标签:

云栖竹径

旅游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卸磨之后,四到云栖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2013年11月30日,在华园弄赏银杏树叶后,换乘两辆公交,来到宋城。下车行不远,即梅灵南路。沿梅灵南路行,路旁多红枫。以前打车到云栖竹径,觉得路不近,今日走来,又觉很近,这也许跟一路投入地赏枫不无关系。
    两个转弯,前面就是云栖竹径的山门,非常眼熟。毕竟自2007年以来,来过三次,今日为第四次哉。
    进入山门,即见红枫叶掩映下的“云栖竹径”之石碑。哎,此时的杭城,处处见金银杏,处处是火红枫哦。
    我正在兴头上,钱君突然轻声提出,不想去上山了。
    -- 咋的?不上山,倒退没有出路,上哪儿去吃午饭?
    钱君无语,两人并肩而行,漫步走上缓坡,竹径依旧如画,就是竹林的颜色没有春日的翠绿,但是,不时出现的火红的枫树,非其他季节可见也。
    很快,钱君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投入地拍摄,饶有兴趣地欣赏。
    确实,此行原本没有到云栖竹径一游的打算。2011年5月19日第三次到云栖竹径,这里正大兴土木,知道这里将“改制”,将改建成会所之类的场所,这里的茶室冲云楼将不再是我等百姓的休闲之地。
    计划外的云栖竹径之行,说白了,也有几分无奈。走过华园弄,走过梅灵南路,入云栖竹径即成“必然”。
    无奈,也是一种生活常态,或曰,人生之常态也。到了云栖竹径大门,已是中午时分,不入此门,倒退,上哪儿用午餐?难道去农家乐去吃不新鲜的饭食,并挨宰?以前,钱君有过在此地农家乐挨宰之不快。而到下一个赏枫点 - 龙井路,尚有相当的路程,且到那儿午餐为时已晚。更何况,我们带足了一顿午餐的干粮,只要在茶室入席,就能享受清闲,悠然观景,有一壶开水,就能用双肩包内的干粮、水果等,美美地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午餐了。
    因此,过云栖竹径之门而不入,显然不妥,况且,毕竟赫赫有名,是西湖十景之一。
    外出旅游,既要缜密计划,又要随遇而安。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也。
    随遇而安,在某种意义言,貌似无奈,其实是服从天意也。结果证明,入云栖竹径,度过了美好的三个小时,吃得舒服,玩得开心,养精蓄锐,为下面的旅游节目,打下了基础哦。
    1970年离开复旦,分配到杭州乔司的6389部队农场锻炼。连长在1971年5月突然宣布,我和姚同学(那时更多称“战友”)负责放养连队的鸭子和鹅。两人朝夕相处,放鸭牧鹅,于风景如画的月牙湖畔,渐生情愫。进部队农场前复旦同窗,在部队时的“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出部队时,我们成了情侣,目前已经双双白头偕老哉。-- 这个故事可以诠释“随遇而安”吧?行走在云栖竹径,我想。
    其实,天下任何人的婚姻过程,皆为先“随遇”,而后再“安”。
    至于婚姻是否幸福,是闪婚闪离,还是双双白头到老,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看着对方渐渐老去。-- 那就要看你的造化,你的命了。 
     由下往上行走,竹径两旁的先后有四座小亭 - “洗心”、“回龙”、 “双碑”与“遇雨”,还有一小水池,明月:钺斧池。
     回龙亭两个石柱上雕刻的一副对联
大道半途且小休歇去,灵山有会不为等闲来
    驻足咀嚼此楹联,更觉得“随遇而安”乃人生之箴言,尤其是楹联中的一个“”字,可以玩味再三,嚼出“随遇而安”之况味哟。
    看官,以为然否?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随遇而安上云栖【12月12日阳光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