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风轻天净 -
为飞来石拍摄一幅“标准像”
攀登至峰前,可见巨石孤耸,高10余米,仰视大有倾倒压顶之感。明长洲(今苏州)人、著名文士杨补有诗云:“侧身临其前,瞑目骨已战。相戒勿尔能,下人意始善。”平台周围有扶栏,石壁刻有“画境”二字。游人立于平台,凭栏近观远眺,若置身画境:周围大小峰峦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松石相间,姿态万千,若云雾乍起,升腾翻卷,铺壑缠峰,真是变幻无尽,气象万千,为一天然“画境”。
--
百里黄山皆画境,始信人间有蓬莱。(站立巨石下,我想)
关于“飞来石”的身世,千年以来一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相传此石为女娲补天所剩两石之一,后来飞落黄山成此奇石。
如此美丽的传说,偏偏有人要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诠释和分析。结果,诗意全无哉。哎,科学和诗意,真是一对冤家对头哦。
你看,科学家如此分析飞来石:飞来石高12米,厚1.5-2.5米,宽8米,重约360吨。石下为巨大的岩石平台,长12-15米,宽8-10米。“飞来石”并非天外飞来,它与下部的基座平台原系一体,都是由黄山岩体补充期侵入的中细粒斑状花岗岩所构成;花岗岩构造节理发育,由于北东和北西向的两组近直立节理和北西走向的近水平节理的切割裂解,形成了长方柱体的“飞来石”雏形,但此时其四周仍被岩块包围着,上下仍为一体。后来,在山体的不断抬升中,由于风化剥蚀,冰川流水和重力崩塌,使四周岩块逐渐被剥离脱落,基座平台面上的接触面变得很小,最终形成了兀立于高座平台之上的“飞来石”奇观。
导游说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始信峰,风姿独秀(1683米),来黄山的朋友,哪怕登上这四座奇峰中的一个,也算不虚此行了。
我们从西海山庄出发,上山、下坡、上山、下坡,到了啸谷亭就坐下歇息哉。
--
如果昨夜一时冲动,决定到光明顶观日出,那将非常遗憾,因为,比起在丹霞峰观日出,不知要多付出多少体力哟。
从西海团结松一侧观看,则形如巨桃,即为《红楼梦》开映时镜头,十分美妙,又称仙桃峰。飞来石上面观景台观西海峡谷特别理想景色也非常漂亮。
因为和电视剧《红楼梦》扯上了关系,所以飞来石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
导游小郑,在距飞来石很远处,就告诉我们:上了飞来石,一定要去摸一摸哦。
--
为啥?
--
据说,摸一下,有福气;摸两下,有财运;摸三下,桃花运就来了。(小郑答道,神色认真)
等我上了飞来石的观景平台,果然见到“如画”的摩崖石刻。
飞来石,貌似危石,其实不危,即便是危石,又何妨?
我又想起了袁中道的那句名言:“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
哎,黄山第一松是迎客松,黄山第一石,就是飞来石啊。(我说,手摸“画境”二字)
--
毛教授,你等着。朝我看。(说话的是团友翁先生,此时,他已经爬到巨石下面)
--
好危险,你小心。
--
没事,你自己放松就可以了。
于是,我站立在“画境”二字旁,翁先生用我的相机给我拍摄了两幅照片。
正欲下坡,忽然上来了三个美女,一个个皮肤白皙,亭亭玉立,楚楚动人。
--
啊,这么着急,风景也不看,就开始摸石头啦?
--
一,二,三。(好了,我摸了三下了,回上海,看效果)
--
我也来摸。
--
哈哈哈,你看她,不是摸石头,简直就是抱石头了。
闻此,我转目细看,原来,一位女士,在摸了两下飞来石后,索性展开双臂,欲抱住飞来石了,脸颊也贴在了巨石石壁上。
--
回到上海,桃花运一定会紧紧抱住你的。(见她们用沪语,我也用沪语对她说)
--
谢谢,谢谢你的祝福!(这位女士居然大大方方地回应了我)
--
我们两位呢?(没想到,另外两位也朝我开腔了)
--
桃花运,也会降临你们头上哦!(我说)
--
谢谢,托你的吉言啊!(三位美女居然异口同声)
--
哈哈哈。(身边的几位游客,也都大笑起来)
定晴细看,三位美女,从谈吐举止观之,应该都是上海白领。
她们的额头和眉侧已经显现细密的皱纹,脸上没有少女才有的那种光泽,虽然肤色润滑,那是化妆品的作用;明眸中闪烁隐约却又易见之哀愁,这是化妆品无法掩饰的。
此生,第一次见到剩女内心如此彻底的曝光,如此大胆地袒露心境,在飞来石下。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黄山第一神石下,我想)
--
岁月不饶人,作为老叟,我有此慨叹,作为美女,亦然。(我又想)
--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早成眷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