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鲁迅故里的大“照壁”

来到绍兴,就来到绍兴,何必要用“终于”二字?
君有所不知也。你看,即使大巴走了近路 -
嘉绍大桥,还是要疾驶三个小时,中间还要在服务区小休,在嘉善的珠宝店停留约一个小时,在嘉善国际木雕城停留两个小时(含午餐时间),清晨6点45分从上海南京路的新世界大楼下发车,六个多小时之后,才到绍兴。
我是2009年8月12日 - 15日独游绍兴的。转瞬,四年飞逝。
鲁迅故里的“照壁”(我喜欢称之为“照壁”),还是那个照壁,雨后天晴,地上还湿漉漉的。-
这叫天照应。我们被允在绍兴逗留的时间约两个小时,因此,步履不得不匆匆。假如,这两个小时宝贵的时间,大雨滂沱,或淅淅沥沥,举伞游览,还要拍照,那将是何等滋味。天不下雨,我已经觉得是万幸之事。所以,了解我的人都觉得,我这个人好弄,要求较低。云云。
今年5月19日 -
26日有英伦之行。归来,6月21日写过一篇游记《莎翁故居前:想起了鲁迅》,发表在携程网上,至今,点击浏览数达22493次,评论41。
一个强烈的反差是:莎翁故居文化气息弥漫,而鲁迅故居则商业气息浓郁。
时隔四年,下了大巴,首先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幅壁画 - 祥林嫂的壁画,除了祥林嫂,还有河埠头,乌篷船,矮屋和鲁迅的一段语录。
真的让我喜闻乐见哦。四年不见,绍兴的文化气息也有所增添。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让我感到最爱的,还是那乌篷船!
河道很窄,简直很难称之为河道,准确点儿,应称之为“河沟”。西子湖里的游船到了这里,简直立即堵船哉。绍兴人的聪明由乌篷船可见一斑哦。
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泽国。纵横连贯的河流穿房过屋,粉墒黛瓦的民居临街枕水,因此,在近代铁路、公路尚未建筑之前,乌篷船便成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鲁迅创作的《社戏》、《故乡》、《阿Q正传》、《好的故事》等不少以绍兴为背景的小说、散文中,自然也就要写到乌篷船了。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好的故事》中这一段的所谓“小船”,就是乌篷船吧?- 我这样想。
乌篷船因船的篷篷涂成乌黑色而得名,它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东汉史学家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里便有了“以船为车,以揖为马”的稚称。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曾经写过多首有关绍兴乌篷船的诗篇,
其中“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两句,就是对这一极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交通工具最确切的描绘。
1932气,诗人柳亚子来绍兴,在乘坐乌篷船游览风景如西的鉴湖“快阁”时,也曾对它发出了“姗雨溟蒙泛鉴湖,乌篷碎玉语非虚”的赞叹。
母亲是绍兴人,她十多岁就离开绍兴到上海纱厂做童工了。虽然少小离家,我们还是从她嘴里听到“乌篷船”的许多故事。
望着窄窄河道里的乌篷船,我发呆入神了,拍了一幅又一幅照片。
自幼在南京路长大的钱君,岂知此时我之内心也。

此照为下午离开绍兴前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