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代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更进一步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应算得入于“化境”。 --
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标志着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新发展。
--
钱钟书先生曾如此直言:“译者驱使本国文字,其功夫或非作者驱使原文所能及,故译笔正无妨出原著头地。”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观点(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则从理论上扶持印证了钱先生的这一见解。 “译笔出原著头地”,或曰青出于蓝的现象除归结为译者“驱使本国文字”的“功夫”之外,另有一点似不可忽视,即汉语本身是“智慧的语言”、“世界上最成熟的语言”(鲁道夫•弗莱齐语)。 -- I
could not dance in fetters. (19世纪一英国诗人语)
粗译:我可不能带了脚镣来跳舞。
译文:击链而舞,非吾所能。(钱钟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