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2013-01-30 11:35:07)
标签:

寻梅郭庄

分类: 寻踪山水
    题记一
    旅途中,只要你的心底热爱生活之火不灭,不管四时景色如何变幻,潜在的审美意识总能让你领略到别样的美。其实,上苍慷慨,多情地眷顾着人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论春夏,无论秋冬。
    题记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
    2013年1月26日上午,又到郭庄。
    景苏阁下的露天亲湖平台,散放着几张茶桌,起先,只有我与钱君两位茶客。
    偌大湖面,风平浪静。横在远处的苏堤,长长的,隐约之中,也几乎不见游客。
    冬天,是旅游淡季。-- 其实,这里边存在着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偏见。
    就拿今日的郭庄来说,我们面湖而坐,明亮的冬阳,照射在身上,暖暖的,丝毫没有严冬的感觉,只有春天般的温暖。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去年7月18日,我与钱君在此喝茶,坐的是同一张桌子,彼时,桌外荷花盛开,荷叶在风中翻飞。杨万里的咏荷绝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你品茗,为你发呆,平添了一分诗意。
    到杭州,每每过净慈寺,似乎总能见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身影,
    在郭庄喝茶,呷一口茶,眯一下眼,闻一阵荷香,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场景更清晰地呈现眼前。

景苏阁下:•••••• <wbr><wbr>来了【游记/原创】【7月28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进行时

景苏阁下:•••••• <wbr><wbr>来了【游记/原创】【7月28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进行时

    林子方者,淳熙十四年杨万里任秘书少监时之“直阁秘书”也。两人系好友。
    除了这首西湖荷花的绝唱之外,杨万里还写过“送林子方直阁秘书将漕闽部三首”。其中有“握手清谈纱帽点,羡君白日绣衣还”的佳句。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时隔半年的景苏阁下,桌外荷花已成残荷。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时隔半年的景苏阁下,头顶的绿叶已经凋落,剩下光秃秃的树杈。横在远处的苏堤,也失去了盛夏的绿意,显得萧疏和朦胧。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旅途中,只要你的心底热爱生活之火不灭,不管四时景色如何变幻,潜在的审美意识总能让你领略到别样的美。其实,上苍慷慨,多情地眷顾着人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论春夏,无论秋冬。
     “留得残荷听雨声”,追根溯源,应该是李商隐的诗句吧。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李商隐写道: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得枯荷听雨声” - 全诗的点睛之笔,是神来之笔。
     《红楼梦》里,林黛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却偏偏喜欢上了这一句 -- 留得残荷听雨声。
     “残荷”象征年老,还象征孤独,荷叶残枯,周围的“同伴”也已七零八落。雨滴打将下来,可以想象雨声之凝重,2013年1月26日的郭庄残荷,没有“雨打残荷”之声,甚至没有风吹残荷的“沙沙”声。但是,凝神观残荷,仍然可以体味生命之无奈,晚境之闲适。
     -- 看见吗?你们身边的这棵桂花树,结了桂子。(送茶来的服务员问我们,因为是这里的常客,彼此已经熟悉)
     -- 桂子?
     -- 是啊,你们看。(服务员手指树上桂子)
     果然。如小葡萄般的桂子挂在树上。
     桂子,闻有所闻,见所未见也。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第二首中提及了“寻桂子”: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桂子很难见到哦。我们郭庄这么多的桂花树,结桂子的,只有三棵桂花树。(服务员接着说)
    -- 今天不用“寻桂子”了,眼前就有。郭庄有腊梅吗?(我问)
    -- 有啊,大门口不是有一棵腊梅吗?
    -- 对,看见了。郭庄内有没有腊梅?(我追问)
    -- 有,有好几棵腊梅树哩。它们都躲在角落里呢,不肯露面。(服务员幽他一默)
    -- 在哪儿?郭庄不大,你们自己去找吧。(服务员嫣然一笑,转身而去)
    古“踏雪寻梅”之说,乃文人雅士之雅举。
    今日,我和钱君要“寻梅郭庄”了!
    郭庄不大,十分钟便可在园内兜一圈。在郭庄之西南隅和东南一隅见到黄灿灿的一片,近看,腊梅也!
    两处腊梅,紧贴院墙而植。游客走过路过,一不小心,腊梅就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哉。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这两处梅花,如果是当年园主所植,是否故意为之,让腊梅“深藏不露”,以求“寻梅”之趣?我以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对于郭庄的设计,当年庄主可谓费尽心机,呕心沥血。植梅于墙角,是否应了王安石诗的意境?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杭州多桂花,桂花也是杭州的市花。每年桂花时节,全城飘香。即使走在闹市,忽闻一阵桂香,抬头间,见一树桂花怒放。
    梅花之幽香,有别于桂花,桂花之香,浓郁而略带甜味,腊梅之香,比桂花更浓郁。一棵腊梅树,远远的,就暗递梅香,让你寻,让你醉。腊梅之香味,不仅浓郁,而且更高雅脱俗,以“沁人心脾”写之,绝对恰当哦。
    站立树下,不愿离去。看花闻香良久,手中相机,也未闲着,相机能留下腊梅的倩影,却无法挽留其香。   
    今日阳光很好,用背光拍摄腊梅,腊梅的花瓣竟成半透明,甚至能见到花瓣上的凹凸之纹路。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腊梅花,并非千篇一律。有的花瓣呈“鸡爪”状,有的花瓣呈“灯笼”状。我与钱君戏称之为“鸡爪腊梅”和“灯笼腊梅”。如下图。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现在,还未到观赏红梅的时候,但是,郭庄内的红梅正在含苞蓄芳。圆滚滚的红梅花苞,点缀枝头,在冬阳的照射下,射出无限生机,给游人想象空间,别有一番审美情趣,此情趣不在观赏盛开的红梅之下也。即便待到红梅盛开时,亦须花苞点缀,正如:红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笃悠悠转了两圈之后,又回到景苏阁下的茶座。享受冬阳,回味花香,注视残荷,远望苏堤,思绪又始飞扬。
    -- 在别人看来,冬天的郭庄不过尔尔,几株盛开的腊梅就让我们游兴勃勃!(钱君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说)
    -- 是啊。郭庄,浓妆淡抹总相宜!(我答)
    边答,我边走神了。钱君不知,此时的我,想到母亲。
    如此热爱生活,如此热爱山水。跟我的母亲自幼的言传身教有关。
    母亲,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影响一生啊。
    在我的《英语人生》一书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注:一字未改】。
    ............
    学生时代,曾经有过许多次的出游。一生最难忘,仍是母亲带队的出游!
    春天,母亲领我们去踏青,在树下,教我们侧耳静听,去辨别喜鹊和布谷鸟的啼叫,在河边,母亲挽起裤管,站在水车旁,教我们仔细观察,弄懂水车的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从小,我就特别喜欢春天,除了母亲带我们去春游之外,还因为,春天来了,气温攀升,脚上的冻疮便能不治而愈. 因家贫,在镇江的13年里从没有穿过棉鞋,镇江的冬天真冷。】
    夏天,母亲领我们钻入“黑桥”外的玉米地去捉金龟子,还远足到野桑树丛林去采摘桑椹(mulberry),饱餐一顿之后,满嘴紫红!
    秋天,母亲领我们到浩荡长江边,看渔民从船上卸下一担担银晃晃的鲜鱼,在鱼市,教我们看螃蟹如何地上“横行”(walk sideways)。
    冬天,大雪初霁,母亲总想领我们登宝盖山,去踏雪寻梅,但终因担心我们衣单受冻,而未成行。母亲让我们卧在棉被里,听她逐一讲述“24孝”的故事。晋朝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母亲讲得最好。【晋朝。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而失爱于父。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赤条条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一个目不识丁(illiterate)的母亲,一个从小做童养媳的母亲,一个带了三个孩子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母亲,却有如此心情,如此雅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在有意无意之间,在朦胧和清晰之间,母亲对我们兄弟三人进行了审美教育,进行了热爱生活的人生启蒙。
这种教育,这种启蒙,其作用也许不在学校教育之下吧。---- 重游金山时,我总是这么想。
    果然,年幼的我们,已经对青山绿水产生了炽热之情。
    ............

    【以下图片,借自百度图片】
    寻梅郭庄【游记/原创】【1月30日午餐之余】

    今日的寻梅郭庄,和儿时未竟的“踏雪寻梅”岂不是构成了遥远的美丽呼应吗?

【1月30日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