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
淡云欲锁千村合,丽日高烘万树齐。闻道沙中多石笋,几时才得出淤泥。--
宋朝诗人张荣写新场镇的诗句
题记二
你看,社会转型,舶来文化,来势汹汹,直逼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客气。来就来呗,何必如此搔首弄姿,以假充真,挟洋自重,忽悠小镇的百姓呢?
------------------------------------------
据载,新场成陆于唐朝中期,至今约1300多年,当时沿海的新场,海防任务很重,朝廷专门派兵驻守,有一个唐的将领叫卜珍,其墓地就在新场北山寺旁边。
唐以后到宋、元期间,新场逐渐发展成镇,目前新场镇的南山寺就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至今有700年历史,南山寺后有两棵银杏树,树龄也有700年了。从元朝起,就有了目前镇的范围,从南山寺到北山寺有3里路。盐民、农民不断迁居“石笋滩”,盐贩、商贾集聚,并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镇,取名叫“石笋里”。不少文人墨客被这个人丁兴旺、环境优美的小镇所吸引,纷纷写诗作文,赞美新场。
宋朝诗人张荣作了《过鹤沙诗》,流传至今。现在的历史文化陈列馆里,就有此诗的配画彩屏。
一条晴雪冻寒溪,寂寂芳塘路不迷。
野鹤何年海外去,荒鸡此路午前啼。
淡云欲锁千村合,丽日高烘万树齐。
闻道沙中多石笋,几时才得出淤泥。
细品此诗,你会体会到一种“荒郊野外”的意境,“淡云欲锁千村合”措辞极美,一个“锁”字,亏张荣想得出!“闻道沙中多石笋,几时才得出淤泥”,此句想象力驰骋,张荣热爱生活,激情四射。由此可见一斑。


步入南山古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楹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我们常见的此类楹联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南山寺的此楹联,稍有改动,岂不更妙?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注:标点为笔者添加】
妙在何处?表达更加精准,比如,“容天下难容之事”改成了“于人无所不容”,从“事”变成了“人”,更加直接,更可“操作”。为啥?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呀!“笑天下可笑之人”改成了“凡事付之一笑”,改得更妙,对事不对人,岂不更佳?
从音韵上分析,南山寺的新联,出现了四个“笑”和四个“容”,读之,铿锵上口哦。
为啥寺庙多此楹联。本博的下一篇博文将作浅析。--
我与钱君漫步南山古寺,请一位中年女子为我们拍摄一幅合影,结果,却拍出了故事。此故事很能说明一点问题哦。看官,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一诗一联,新年漫步新场,便平添了几分意趣和禅味。
但是,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固有的传统文化所遇到的冲击也是空前的,这种冲击,在新场古镇,却成了一道风景,一道时空交织、文化冲突的风景。
在古镇的一个“意象木屋”的门外,有如此一副门对。
艺术家在此起步
大师从此开始
门对,难称对联,字数不一也。但其口吻过于自恃,傲气溢于言表。
这两句似是而非的对联,若能改一改,至少,在文字上也能说得过去,还能押押韵哩。如:
艺术家在此举步
大学者就此孕育
伫立此“意象木屋”前,我只能用南山古寺的一句对联应之 -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另一爿小店的门联,不乏情调,但有“帽大头小”的失衡感。店名“醉墨轩”(一个“醉”字,让我斟酌再三哦),一幅门联写道。
题诗赋词沐唐宋雅风
抚琴弈棋修君子高德

新场有几家咖啡吧。一家咖啡吧门外用粉笔写了六个大字。
怀旧亦是风尚
入咖啡吧者,大多为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也流行怀旧?怀旧不是老叟和老妪的专利吗?年轻人也开始怀旧了,有点啥“旧”可“怀”?--
精神上未老先衰了?
“怀旧亦是风尚”几个字,放在“第一楼茶园”门前倒是差不多哟。出现在在年青人居多的咖啡吧,让人品出了“洋人穿马褂”的味道。

新场的咖啡吧比茶馆多矣。
一家名为“斑马道”的咖啡吧,其相应的英文名是Palm Road,“斑马道”的英文说法应该是: zebra stripes /
zebra crossing。咋的冒出一个Palm
Road?昔日有句成语,叫“拉大旗作虎皮”,现在有一种现象叫“拉英语作虎皮”,胡乱凑上一点洋文,档次似乎因此而上哉!
门外的门板上花里胡哨写了一堆,其中有一句,引起我的注意 - 爱是艺术的皮肤。更有甚者,还是英汉双语的
- Love is the skin of art。英语原句居然有作者,是Peter。
此英语“名句”,也许系店主杜撰,我这个英语教授亦闻所未闻,令我汗颜哦。就连“爱是艺术的皮肤”的译文,我也实在理解不了。伸头进去一望,无人,否则,真想向帅哥/美女老板讨教讨教。
你看,社会转型,舶来文化,来势汹汹,直逼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客气。来就来呗,何必如此搔首弄姿,以假充真,挟洋自重,忽悠小镇的百姓呢?--
也许年轻人喜欢哦。文化冲突当前,老叟老矣,就是赤脚狂奔也难以“跟进”哟。

新场镇有一座古桥,叫“洪福桥”。从桥堍之“第一楼茶园”,可见此桥乃古镇之中心也。茶楼红灯笼高挂,“百年老店”的旗幡在寒风中瑟瑟。可惜,也许是茶客稀少,门窗紧闭,在凛冽寒风吹拂之下,更显冷清,甚至有点凋敝。

桥之另一侧有一爿羊肉馆。门外石柱上赫然写着:本店创自康熙壬寅年。

此乃十足的金字招牌也。就是好好看看这跟石柱,也能让人浮想联翩,遥想当年,热气腾腾,食客盈门香味外溢......。哎,世上只有地理隧道,没有时光隧道哟。
不过,细细推敲,这块“金字招牌”也有瑕疵 -
含有歧义。康熙在位近62年,据此,就应该有两个所谓“壬寅年”。第一个壬寅年,即康熙元年,对应的公历是1662年
~1663年。康熙第二个壬寅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对应的公历是1722年~1723年。无论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在上海滩上,能算得上是有据可查的“老古董”店铺之一了。
上了年纪的,崇尚历史,看重“古董”。社会转型,西风东渐,现在的年轻人崇尚时尚,不屑“古董”。此乃转型社会的一张标签哦。
海棠糕是新场古镇的一道名点。就在羊肉馆的对面,有一家“王记海棠糕”店铺。其门外挂着两幅大照片,上书:东方电视台张芳留影,还有:东方电视台丹丹东东留影。小店老板尴尬地与美女帅哥“为伍”。
一街之隔!
那厢的羊肉馆以300年历史作为招牌,还够意思,还值;
这厢的海棠糕居然以东方电视台的帅哥美女当招牌,实在匪夷所思(outrageous
ideas)。如果是CCTV 的白岩松或是王小丫什么的,那倒也罢。
(万一,美女帅哥见到此句,可别生气哦,没有贬低之意。务请:凡事付之一笑。谢谢合作!)

【2013年元月5日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