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公园与《在酒楼上》【游记/原创】【12月26日黎明时分】

标签:
桂林公园游记旅游 |
分类: 寻踪山水 |
题记一
参加驴评网的网下分享会,听年轻人讲自驾游,讲探险游,兴致勃勃。其实,老年人的旧地重游,其味,其乐,其喜,非年轻人可想也。从此意义言,年龄亦资本。
题记二
缺乏文化底蕴的旅游,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感官的刺激和享受,美景,是一道道菜,有了文化底蕴,就在这一道道菜肴旁边放置了一瓶佳酿。
---------------------------------
今年未能到杭州去赏桂。原因是气温反常,桂花之花期诡异难测矣。
资深驴友陈君从杭州发来消息:除少数地方有桂花开放外,万松书院,满觉陇,石屋洞都未盛开。所以,我此次赴杭赏桂基本落空,甚憾。
正打点行装,接此短信,竟有点儿心灰意冷。
夫人云:还不如到桂林公园去看看哩,那儿又是你高考的福地。
夫人知道,1964年参加高考之前,桂林公园曾经是我的度过许多读书和复习时光。
2012年9月23日下午,正在 KFC 享闲,驴友张君发来短信:明日去桂林公园如何?
正中下怀!不过,等我晚上电之,张君说是忽接通知,明日要去参加一个追悼会,不能成行了。
去桂林公园赏桂之心已被点燃,岂能随便熄灭?
于是,一早出发,直奔漕河泾而去,当年家住漕河泾,一片田园风光,小河池塘密布,水草丰美,游鱼历历可数。游泳、钓鱼、摸螺蛳、抓螃蟹......,如今的漕河泾成了水泥丛林。不过,今日上海之交通之便捷与舒适,非昔日可想也。换乘两辆地铁便到达“桂林路”哉。



哎,人性有弱点,距离即美!
好像杭州的桂花一定比上海的美,比上海的香,谬矣!
好像当年在上海交大的女生(我的学子)无不认为复旦的男生肯定比交大的“高富帅”,谬矣!
试比较以下三幅照片,第一幅2010年拍摄于杭州满觉陇,第二幅2011年拍摄于杭州万松岭,第三幅拍摄于今年的桂林公园。



此生似乎与桂林公园有缘。
1957年,母亲带领我们三兄弟,由镇江雁儿和巷迁徙到上海漕河泾,与父亲团聚。当年我读小学五年级,每日上学,必有南到北穿过桂林公园。那时的桂林公园还被当地人称作“黄家花园”。
龙脊高墙、双桥和湖心亭,成为我们童年的记忆
1964年初夏,即将参加高考,桂林公园成了天赐的读书、复习、迎考之佳所。
行文至此,还是借用吾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吧。
-----------------------
--
大约在六月上旬【注:1964年】,课都上完了,学校便放我们回家复习。今天人们也许难以理解这种做法,但在当时,这是很正常,很好理解的,因为考大学是
学生自己的事。中学把你培养到高中毕业就可以了。对于这一个月的复习,我们早就想好了,距家不远的桂林公园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吗?买了3角钱一张的公园
月票之后,桂林公园便成了我们兄弟二人和好友杨文显每日早入晚出之地。这桂林公园原系黄金荣的私家花园,虽不大,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味儿,龙墙环绕、楼台掩映,还有假山池塘、芳草碧树。置身其间,我们甚感富足。园内游客稀少,处处有蝉鸣花香,幽静的环境令我们神清气爽,原本单调的读书生活突然变得别致起
来。我们或藏于假山树丛之中埋头诵记,或坐于长廊大殿之内交流切磋,或手执一卷绕行于甬道之内,口中念念有词,或仰卧于草坪之上,看蓝天云卷云舒。读书之
余,欣赏园中晨雾暮霭,聆听林间鸟雀啁啾,似乎意会到园林的灵性,触摸到自然的魂魄。一个月下来,不仅熟记了各科知识,并将其系统化、提纲化、哲理化,自学的能力也有长进。
当年大殿内有一中年卖茶者,汗衫短裤、体胖身高,戴副眼镜,相熟之后,免费给我提供茶水,还戏言道,若考不上大学则要罚我们前来补交茶款。考试举行三日(1964年7月15日
--
17日)。考场设在与桂林公园相毗连的上海师院(现上海师大)内,师院离家近,又是我们常去玩耍的地方,高考如同“主场”出战。
开考那日,考生中有晕倒在地而被抬出者,有突发哭声而被劝阻者,虽不知其故,气氛却骤显紧张,但我却未受影响,相反,几乎每场考试皆有上佳的临场发挥,似
有神助。比如,英语试卷中有一道大题是翻译马克•
吐温的小说《公牛的奶》,可是“milk”这个单词在我们的中学英语课本中从未出现过(笔者注:当时英语课本有大量政治词汇,而缺少基本的生活词汇)!一看题目,心中颇感不安,但静心读完全文,milk的意思便浮出水面,全文豁然贯通。不少同学就因不识milk一词而在译途受阻。而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
“读报有感”,试卷要求考生根据题后所附的一则新闻报导(题为《干菜的故事》)写篇读后感。可惜,有的同学落笔之前,竟然未发现后面所附短文,迫不及待地泛泛地写了一篇“读报有感”,这自然是离题万里。我在文中紧密结合《干菜的故事》,将新旧社会作了对比。我引用了李白《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来形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颇感自得,因为避开了“水深火热”、“当牛做马”一类的陈词套话。
8月发榜,我们三人竟全进了复旦。我入中文系,弟弟(笔者注:即毛荣贵也)入外文系,杨文显入数学系。据说,毕业生考取复旦大学,在南郊中学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国庆节,我们胸佩复旦大学的校徽,重访桂花送香的桂林公园。卖茶者见了我们很是高兴,彼此说了许多话。他说,这个结果他早已料到。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知道他的尊姓大名。
高考,距今已有37年。看到今天莘莘学子承受的沉重学业和巨大压力,常使我感慨,也常使我怀疑:如此读书,行吗?也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运,一代人也各有自己的不幸,社会之进步,难免要以牺牲一些美好的东西为代价。
至今我还常去桂林公园走走。
-----------------------
2012年9月24日,大晴。独步桂林公园,满目皆桂花,银桂、金桂和丹桂,一簇簇,缀满枝头,沉甸甸的,简直让人担心,细嫩的树枝是否吃得消了;满园桂香更是无法锁住,未入园,先闻香矣。


--
你今天算是白来了。(吾兄说)
-- 为啥?
--
这么香的桂花香,你一点儿也没有闻到?(吾兄诘问)
--
是啊,感冒鼻塞。(我答,悻悻然)
漫步园中,忽然想到当年的一段对话,“扑哧”一笑,念及此,今日的我,作深呼吸,大有弥补当年欠缺之意。
人的记忆真奇怪。往昔的乐事容易烟消云散,往昔的憾事“耿耿于怀”哦。
今天,让我徘徊许久,最不愿离去的一株桂花树,矗立在“四教厅”门前的丹桂,丹桂盛开,今日也许是最佳花期。一群接一群的游客,徘徊树下,或为丹桂留影,或为自己留影。我当然也不能免俗,在树下拍摄徘徊,在树下摄影。




与湖心亭毗邻的是一座常常的曲折长廊。

来到此地,我的目光开始聚焦长廊中的一长椅。长椅的尽头正好是一根廊柱。

--
这里,就是这里!(我心想)
1964年初夏的复习迎考,来到桂林公园,正是个绝佳的选择。这里弥漫灵气,这里涌动仙气!
长廊,既可避风雨,又可手执一书,在廊内边踱步,边朗诵。一篇古文,一篇英语课文,踱步来回走几趟,就能成诵。
厚厚一册《历史复习资料》,200多页,我能将全书背出,三册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我能背诵如流。
一边踱步,一边遐想:如此这般,考不上大学才怪呢。
走累了,就在长廊的靠背椅上坐一会儿。
坐哪儿?就坐这里。你看,你可以背靠廊柱,腿脚歇息在长椅之上。假如,困意袭来,甚至可以在长椅上小憩,眯上一会儿眼睛。

解乏之后,再捧书细览,思维更敏捷,逻辑更严密,梳理更合理,联想更深广。
桂林公园,成了我的高考的秘密武器!
几十年来,我常痴想:中国不少景点有“读书台”,常熟虞山的读书台,四川江油的读书台......,不无道理也。读书之乐,读书之效,原来跟环境密不可分也。
今天,在桂林公园转悠几圈之后,我又歇坐在当年经常歇坐的位子上。

一边听音乐,一边喝饮料,心情之佳,非独游不能有也。
歇坐原位,浮想联翩。
人生匆匆,一如过客,在世上转了一圈,今又回到了“原点”哉!
耳机正播放着京剧《磐石湾》中的一个唱段 -- “怎能忘......”。-- 这是夫人和我的最爱。
动情而又悠扬的唱腔,让我的思绪插上了双翅。
想起来了!
--
1924年,鲁迅曾写过一篇小说,题目是《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被认为是鲁迅“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周作人也说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深广”,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对人物灵魂揭示的深刻,对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均极富鲁迅的才情和风骨。
小说中的“我”,在S城(暗指“绍兴”)的一酒楼上邂逅老同学吕纬甫。
--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毛注:指在酒楼邂逅的老同窗吕纬甫)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
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都不想在原地点停留,自己飞回来却不希望别人也一样飞回来。
上句乃小说《在酒楼上》的主题句。
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命运不是大多如此吗?
闻着幽幽的,淡淡的桂花香,思绪随风飘荡。
从长廊的这个位子出发,我考入了复旦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去了浙江的一个海岛县 --
玉环,再到杭州读书两载,再回到台州临海小城,再回到上海,先到公司,后入交大,眼睛一眨,退休了。今日赏桂,又歇坐在曲折长廊的原位。--
典型的“蜂蝇人生”哦!
然而,吕纬甫的比喻,似是而非。
蜜蜂和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顺顺当当,无遮无挡,无灾无难,人的一生,“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就没有那么简单,那么顺当,那么幸运了。
当年,歇坐在这个位子上的我,十分瘦弱,进复旦之后的第一次体检,我的体重为99斤。瘦弱,不仅在身体,而在方方面面。今日,歇坐在这个位子上的我,比较肥胖,以复旦为出发点,又以交大为我的“归宿”。卸磨时的身份是教授/博导。这在当年,岂敢想象?
然而,如此人生,别人也许有点暗羡,让我重走一遍,愿意吗?
--
不愿意。
为啥?
飞了一圈,停歇原位,这个“飞”的过程,太多磨难,太多艰辛,太多莫测,太多悲舛。可用“忧愤”二字写之。
飞了一圈,停歇原位,未必还是今日的境遇,弄个教授博导当当。
人生多岔道,说不准,误入某一岔道,人生可能“全盘皆输”哦。
说得难听一点,此种心态有点像赢了一把的赌徒,让他再赌一把,他愿意吗?
闻着幽幽的,淡淡的桂花香,思绪随风飘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运,一代人也各有自己的不幸,社会之进步,难免要以牺牲一些美好的东西为代价。-- 正如吾兄所言。
假如鲁迅还活着,“我”和吕纬甫的故事照样可以写得“忧愤”;今日年轻白领的故事照样可以写得“忧愤”。
人生已经谢幕。过好当下的每一日,也许是最现实,最紧迫的。
取出手机,发了一首打油闲诗给诸位亲友。
--
2012年9月24日独坐桂林公园长廊,桂香阵阵,思绪不平,人生佳时也。
【2012年12月25题圣诞节晚初稿】
参加驴评网的网下分享会,听年轻人讲自驾游,讲探险游,兴致勃勃。其实,老年人的旧地重游,其味,其乐,其喜,非年轻人可想也。从此意义言,年龄亦资本。
题记二
缺乏文化底蕴的旅游,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感官的刺激和享受,美景,是一道道菜,有了文化底蕴,就在这一道道菜肴旁边放置了一瓶佳酿。
---------------------------------



2010年拍摄于杭州满觉陇

2011年拍摄于杭州万松岭

2012年拍摄于上海桂林公园

-----------------------
-----------------------










长廊一坐一小时,高考前夕我福地。
曾经苦读手捧书,今日闲坐嗑瓜子。
曾经苦读手捧书,今日闲坐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