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摄影【2】:放鹤亭【3月12日之阳光早晨】

(2012-03-12 08:04:57)
标签:

摄影学习

休闲

分类: 学习摄影
    题图:孤山放鹤亭
【摄影:小袁】
杭州印象之雨中孤山(二)

    放鹤亭位于后孤山路孤山,是元代人为纪念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近年重修。林和靖(967~1028)名逋,北宋初年杭州人。居孤山20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的传说。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名句,流传至今,并将时代流传下去。亭壁刻有南朝宋鲍照的《舞鹤赋》,为清康熙帝临摹明董其昌书。
  孤山的放鹤亭,高台四角,内外16根朱红圆柱撑起双重飞檐,碧瓦翘角,雕饰精美。亭四面轩敞,均有石阶接纳兴致浓郁的观光者。
  放鹤亭的楹柱名联令诵者难忘:
世无遗著真能隐
山有梅花转不孤
  孤山、隐士、遗著、梅花,14个字把人文与地理,意境与世情融在一处,韵味无穷。人们一看落款,撰此副对联的,原来是大名鼎鼎、功业卓著、跟隐逸并无瓜葛的近代爱国志士林则徐。
  林则徐是在赞颂一位同姓的先辈林和靖先生。和靖先生名逋,北宋时著名隐士、诗人,是一辈子真正“梅妻鹤子”,实践独善其身的大贤。
  林逋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上一个千年之交,跟他同时的一些名人,比如范仲淹、寇准,还有人们更熟知的包公(包拯),他们的人生选择在于入世、济世,为国家、朝廷效力尽责。林逋不同,他毅然选择了自己的活法:隐居避世。
  这位诗人结庐孤山,种植了一片梅树,因为他极喜爱这花中之“洁士”。梅花在严寒中绽放,象征了一种高尚品格。林逋诗作得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飞动夜黄昏”,世代流芳,堪称压卷之作。林先生又倾心于有“禽中仙子”之称的鹤。人们当时说他“梅妻鹤子”绝不夸张。鹤跟他熟了,有时他乘小船到湖中遨游,家里来了客人,僮仆就把鹤放到湖上翱翔,通知先生回家。
  林逋先生逝世,当时杭州知府李谘,因为年轻时受过先生的教诲帮助,多年感念。先生没有家眷和后人,李知府给先生操办了葬礼,并且按照老师的遗嘱把他的一首“临终诗”刻在碑上,埋在圹穴里。
  诗写的什么,别人全不知道,直到很久以后才被发现。原来诗是个绝句,写的是: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诗中用了一个典故来反比自况。原来当年大文章家司马相如死了以后,汉武帝热心求遗稿,曾在相如家中找到歌功颂德的《封禅书》。而林先生自慰的是,他绝不曾作过这类文字。
  一位千年前的清士,在号称“天堂”的胜地留有一座纪念亭,林和靖先生在天之灵该俯瞰微笑了吧。
    卸磨之后的五年,每年居士到杭州闲住3 - 4次。而每次到杭州,总要到放鹤亭一走。尤其是二月下旬到杭,孤山则是和西溪、灵峰、超山并列的赏梅圣地。
    必到放鹤亭,在此徘徊,在此盘桓,发思古之幽情,思历史之悠远。
    我钟情于此,另一个原因是,1978年 - 1980年,我在杭州大学带薪学习两载,春秋两季,常骑车来此,在亭下的湖畔林道的长椅歇息,出声地诵,无声地读,时而,起身漫步于此;时而呆望遐思于此。
   30多年过去了,那张长椅还在,只是旧换新而已。
   放鹤亭,最让我动情的怀旧之地。
   踯躅于此,就想拍摄到理想的照片。可是,渐渐发现,这里很美,却很难“下手”。去年2月23日,拍摄如下照片,自惭形秽哦。
  
学习摄影【2】:放鹤亭【3月12日之阳光早晨】

学习摄影【2】:放鹤亭【3月12日之阳光早晨】

学习摄影【2】:放鹤亭【3月12日之阳光早晨】

学习摄影【2】:放鹤亭【3月12日之阳光早晨】

    昨日浏览网友小袁的博客,发现以下三幅放鹤亭之照片,观赏再三,觉得很美。于是,写下了如下评论:
    外出归来,又是一阵好享受。
    第三、四、五幅,上下层次分明,层层叠叠,既有立体感,又有层次感,加上雨雾的修饰,因此就多了一点沧桑感。
    多次到过此地,感到美,但很难收入镜头,而你却能成功收入!
    不虚此行哦,有烟雨西湖,还有红梅点缀,在如此环境漫游观景,举机寻景,品味“欸乃一声山水绿”,岂不神清气爽,岂不兴致盎然!“独步天下”,快意横来吧!
    人生几何冬已春,玩的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的疏放哟!谢谢!

    其实,摄影不可教,不可学也。
    你熟读大部头的摄影教材,未必能使你的镜头生辉。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眼观四方,能立即捕捉到出彩的镜头。这种审美力,与其说是学来的,不如说是天生的。
    作为翻译的教授与博导,我曾放言:翻译不可学也。如今,我想说的是:摄影不可学也。
    熟读大部头摄影教材者,到了景点,目光照样呆滞,手脚照样忙乱,作品照样一般!
    当然,看了别人的照片,尤其是自己也曾去过,揣摩自己咋就拍不出同样的精彩?
    悟于心底,而见于行。-- 也许,是最有效的学习摄影之道也。
    渐渐的,在实践中,就有些进步了。
    不知看官以为然否。
    请欣赏下列三幅照片。作者:小袁。

第一幅:拍出了放鹤亭之气势,且“放鹤亭”三字,隐约可见,妙哉。
杭州印象之雨中孤山(二)
第二幅:上上下下,层层叠叠,湖畔小径、长椅,隐约而清晰;巨樟垂枝、绿叶,遮眼而生美
杭州印象之雨中孤山(二)
第三幅:林和靖之墓,三层马头墙与墓碑构成和谐之呼应哦
杭州印象之雨中孤山(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