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何其眼熟!
【1972-1978年,在坎门看惯了这样的石墙、石级、石屋!】
温岭渔家乐三日,刨去往返之时间,在渔村所呆的时间十分有限。8月16日黎明,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海边踱步,在渔村转悠的黎明。因此,起床之后,先在180°的转角阳台眺望渔港和大海,接着下楼出门,到了海边踱步,有深沉的忆旧,在回到渔村转悠。渔村,贫富不均也,但是,处处可见洗衣女,房东告诉我,这里缺水,自来水每顿7元钱,现在捕鱼,赚钱减少,因为海里的鱼虾少了。靠渔家乐可以挣点钱,但是,可以接纳渔家乐游客的人家多,僧多粥少,渔家都编号,轮番分配,村里抽头,每户渔家接纳每位客人,可收入30元,除去水电费,剩下也不多。最赚钱的是“出海捕鱼”,出一次船,两个小时,收费1200元,可乘坐20位游客。但是,听上去“浪漫”的出海捕鱼,报名者寥寥。一是天热,二是捕不到什么鱼。我的驴友曾在日照渔家乐出海捕鱼,留下“惨淡”记忆。
1972年 -
1978年,我就生活工作在毗邻温岭的海岛渔村 -
坎门,看惯了渔港渔船,闻惯了海腥味和鱼虾味,与当年相比,现在渔村的面目大变,建筑在高高低低的小山岭上的房屋气派多了,停泊在渔港的渔船也“鸟枪换炮”,渔村村民的服装也现代了许多。
16日晚餐时分,我和驴友又在村里转悠,家家户户在门外的小桌上晚餐,出乎意料的是,家家晚餐喝粥,桌上有三四只小菜,他们的晚餐比我们家丰盛!
在渔村转悠,自然想起当年。
以下一段文字摘自我的《英语人生》,至今读之,心有阵痛哟。
我在浙江玉环县坎门中学当老师【当语文老师,而非英语老师】已经是第6个年头,我们的女儿也已经上幼儿园小班。
人生,走到这一步,就像驶入快车道,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光阴,将消失于转瞬之间。
一颗曾经年青躁动的心,已经渐渐归于平静;一颗曾经善作憧憬的心,已经慢慢趋于朴拙(simple and sincere)。
心理上,作好了准备,精神上,也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在这个海岛(玉环县)当一名中学教师,勤恳工作,挣一口饭吃,度过自己的未来岁月吧,虽然,年轻时,我曾经考取过上海复旦大学。
闲时,推窗遥望苍茫的海面,偶尔,眼前会浮现1964年考入复旦大学时的旧景。少年得志哟!
莫伯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法国作家,其作品以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为主,如“项链”,考察了巴黎社会的虚伪和疯狂,描绘了诺曼底的农民生活】《项链》里的女主人公Madame
Loisel年轻时曾经有过一夜风光,但是,那一夜的代价是沉重的,她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偿这根项链,Madame
Loisel劳役一生。许国璋教授主编的《英语》第四册第五课就是The Necklace一文。每每读此文,我会垂泪(shed
tears)。现在,执教于海岛的一所中学,回想1964年考入复旦大学时的风光,与老年的Madame
Loisel回想年轻时在舞池里尽展她的青春风光和无限魅力的时刻,两者何其相似乃尔!
一位当年的同事Z(就是揭发我收听VOA的那位),曾经对我如此冷嘲:毛荣贵,我们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本来就应该分配到穷乡僻壤来工作,你和夫人毕业于堂堂复旦大学,想不到也……
Z的话没有说完,我就打断了他:“请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我知道Z接下去还想说什么。我不想让Z在我的心理伤痕上再洒一把盐。
拍拍Z的肩膀,我拼凑了两句古诗作答: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煎何太急?
【The
Necklace一文中有这样一段饱蘸情感、催人泪下的文字:
Madame
Loisel looked old now. She had become the woman of poor households
– strong and hard and coarse. Her hair was badly done. Her hands
were red. She spoke in a loud voice. But sometimes she would sit by
the window and think of the evening long ago.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she had never lost those jewels? Who knows?
译文:Loisel夫人此时见老了。她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妇女,强壮、结实而又粗声粗气的。她胡乱地挽着头发,双手通红,高声大气地说话。但是,偶尔,她独坐窗前,回想起很久以前的那场晚会。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串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
今晨转悠渔村,眼前景与往昔事交织,自然想到了《孙子兵法》中之一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战争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死地”,在当年的坎门,不仅仅是经济的极端贫困,学术上的刀耕火种,政治的横遭歧视,而且1974年的坎门镇发生帮派武斗,我恰好入街市,一粒流弹从耳边呼啸而过,击中身旁的门板,见此窟窿,我立即卧倒,心想:吾命险休于此矣!
图一
流水坑村入口
图二 标牌
图三 村中心
【右边是妈祖庙,左侧的白色大巴就是跟随我们三日的交通工具】
图四 进村的山道
图五
下榻渔家阳台所见之一
图十二
典型渔村
图十三
在温岭几日,处处可见妈祖庙
图十四
妈祖庙正门
图十五
下榻渔家即右侧最高层
图十六
见惯了陌生客
图十七
现代渔家
图十八
墙角一隅
图十九
古堡简介
图二十
古堡外形
图二十一
古堡内况
图二十二
弹洞前村壁
图二十三
依旧贫困
图二十四
千年之古井
图二十五
为防台风
图二十六
洗衣女之一
图二十七
洗衣女之二
图二十八 洗衣女之三
【后来得知,此渔村缺淡水,自来水每顿7元,因此,至今家家户户少用洗衣机】
图二十九
门口劈柴老汉
图三十 早餐
【稀饭由你添加,馒头一人一只,不够,买一只五毛钱!哦,还有鸡蛋一人一只,还未上桌哩】
图三十一
房东家门外小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