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进入郭庄,曲径回廊,水榭亭阁,到处是玲珑雕花,古香古色
2011年7月26日,我在郭庄整整呆了一日。在景苏阁的清水平台品茗,看荷,读书,漫步郭庄,细品其景,度过难忘一日。三次离席,步入郭庄转悠,甚至联想到,郭庄的整体构思,郭庄之成功“借景”,乃写天下文章之道也。
郭庄为杭州绸商宋瑞甫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所建,俗称宋庄。民国期间,宋家败落,卖给汾阳郭氏,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全庄占地近万平方米,南北分静必居和一镜天开两个景区。庄园借西湖之景,与西湖山水融为一体,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
在杭州,真正保持了原有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私家宅园是郭庄。
郭庄没有扩建,也没有改造,只是1991年被整修过,完完全全保持了原有的形貌和韵味。据园林专家周教授说,杭州名园很多,今存旧观者惟此而已。
中国园林有两大类,一是专供皇家享用的皇家园林,集天下财智,档次之高自不待说;另一类是富家文人园林,后者虽不及前者的豪华,但其中也不乏具有高文化品位者,如郭庄。
郭庄不大,占地不过数亩,没有王府豪宅的那种大家气派,它因景构屋,临流叠石,深幽隐秀,其特点是精美典雅。它精美到几乎没有一块多余的石头,没有一瓢多余的水,所有的景致总是那么赏心悦目,恰到好处。
郭庄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最初的主人是丝绸富商宋端甫,后归属于山西汾阳郭氏,遂易名为汾阳别墅,杭州人称为郭庄。
进得门去,踱过月亮门,轻轻地叩开扇形窗,便见曲径回廊,水榭亭阁,到处是玲珑雕花,古香古色。会客室里,堂悬佳联,那墨迹,淋漓着湖山风物;一张双腿盘龙的紫檀木八仙桌,椅虽在,人已渺,但依然恍闻有满座高朋的谈笑之声。树是嘉木,花是奇花,那般滴翠的绿,那般羞涩的红,与别处不同的是,它们有栏杆相扶,有假石相依,有清波弄影,便多了几分异趣,几分妩媚。青藤绕墙,绿萝缠树,碧系槛边,云歇楼台,烟雨中,散步青石路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一首清丽古词的韵脚上。待到云开日出,有清风徐来,感觉到湖上初春爽爽的凉意;有鸣禽对歌,竹丛树隙间布满了阳光的琴弦。杭州本地人来到这里,是为了宁静与安逸,假日,邀朋携友,围坐临风,或赏景,或品茗,或弈棋玩牌,或谈天说地,快快活活过一天。外地人来到这里,是为了寻觅这高高灰色砖墙包裹着的往日时光和先人智慧。
郭庄分为“静必居”和“镜开天”两部分,中间以“两宜轩”相隔,前者为居家会客之所,后者是散步赏玩之地。主人引西湖水入园,园中有湖,名为苏池,池形如镜,一镜开天。有了水,一切便都有了灵气,有了秀色。曲廊环绕于水,叠石临照于水,花木簇拥于水,水上小桥勾连,水上绿莲静波。水木清华,楼台金碧,牖藏春水,帘卷画图,于是就出现了“香雪分春”、“乘风邀月”、“赏心悦目”、“景苏阁”、“如沐春风”等景点。其中主体建筑是景苏阁,楼下是下棋、弹琴的场所,楼上置文房四宝,是主人吟诗作画的地方,整个儿弥漫着浓重的书香味儿。
屋宇园林是人必须天天面对的,屋宇园林的艺术化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缺少的艺术化,它带给人的是无尽的美的享受。其实,文化人,抑或一般人,都需要山水林木的滋养,乔木竹林之下,杏花疏影之中,看朝晖暮霭,观春煦秋阴,人才活得怡然,活得有滋味。
山不在高,有灵则胜;景未必大,得趣便佳。
郭庄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名园,它建筑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借景”。西湖湖山绝美,环湖建筑都可“借景”,问题是如何做到谐美精妙,有灵气,有趣味。郭庄在这方面可堪称至境,故在杭州有“庄子春秋”之誉。园小乾坤大,举目四顾,景移杯前,画呈眼底。点笔亭台,成图;着墨木石,成趣。小桥流水,曲岸清波。临风而立,隔湖相望,远处城廓列岸,苏堤苍然如带。越轩阁,过石墩,沿层阶,身登建于假山顶上的亭阁,临窗翘首,心胸豁然,四围山色,环湖胜景,饱览无余。背靠青山,怀抱西湖,咫尺之地,不觉其小,偏僻一隅,不觉其寂,这就是郭庄的不同凡响处。
图一 芦花亦美
【出了曲院风荷,便沿杨公堤前行,途中景色不俗也】

图二 你看,这就是杨公堤之林荫道

图三
杨公堤32号,乃曲院风荷之4号门
【看官日后进入曲院风荷,不必出一号门,可从园中穿过,丛此门出,到郭庄更近,路景更美】

图四
中国人民解放军杭州疗养院
【2003年女儿曾来此住了两日,体检,推荐我来此小住,后来,我曾来此小住,但距离市井太远,生活颇多不便,还是搬迁到湖滨去了。郭庄就在对面!】

图五
郭庄的低调大门

图六 第一眼

图七 有盆荷迎客

图八 回廊与借景

图九 景苏阁
【三字,由苏步青题写,“苏”指对岸之苏堤也】

图十 景苏阁的湖边茶座

图十一 尚有余座!

图十二 如此神仙喝茶处!

图十三 从茶座放眼望去

图十四 苏堤的压堤桥在望
【此景如在刘庄所见】

图十五
兴致勃勃

图十六 景苏阁

图十六 窗外即吾座也

图十七
假山与回廊
【郭庄因景构屋,临流叠石,深幽隐秀,其特点是精美典雅。它精美到几乎没有一块多余的石头,没有一瓢多余的水,所有的景致总是那么赏心悦目,恰到好处!此亦写文章之道也
-- 没有一块多余的“石头”,没有一瓢多余的“水”!】

图十八 吾爱吾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