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游记之二(2/3):天平山之“枫景”

标签:
姑苏游记旅游 |
分类: 寻踪山水 |
题记一
陪同一位美国友人秋游天平,观赏红叶,审美疲劳一扫。让我感受:快乐 -- Made in China!
题记二
历史,为山水描龙绣凤;文化,为景点锦上添花!
-------------------
今晨,Rosemary
Adang(下称RA)又从美国西雅图发来电子邮件,再次提及:11月25日的姑苏天平山之旅;再次提及:洋姥姥游“大观园”。
RA是我1996年访美时结识的西雅图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上个月陪她的孙子来沪求职,金融海啸的发源地美国的华尔街一片萧条,作为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意欲在上海谋职。于是,“老上海”的RA就陪同孙子前来上海。
12年来,和RA一直联系未断,我们一起编写了一套丛书(《当代美国短文赏读》/七册;丛书2008年又修订再版)。经我推荐,2001 –
2002学年,RA应邀来我们学院任外教。她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授,其父为美国人,其母则是美籍华人。金发碧眼的她,能说一口纯正英语和流利汉语,这是她的骄傲,更是学生的福祉。RA不仅是美国文学的博士,而且还是心理学的硕士,她尊重并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她的授课受到学生的特别欢迎。
-- 儿子明天安排了最后一次面试,后天,我们就要飞回美国。明天,我有一天自由。
-- 那好!明天,陪你到苏州去。
-- 玩过中国许多地方,就是没去过苏州!
-- 现在去苏州能看到什么?你猜。
-- 不知道。
-- 你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是……。
-- (电话中,我没说完,就被RA打断了)看枫叶的季节呀。
-- 对!中国有四大赏枫胜地。
-- 好像有北京的香山,其他的,我就不知道啦。
-- 除了北京香山,还有南京栖霞山、长沙岳麓山和苏州天平山。
-- 太好啦!(65岁的RA在课堂上常常自诩“顽童”,此刻,话音激动,有点像小孩)
2008年11月25日。
D478次,上海 – 苏州。
-- 变化真快!在中国,我还是第一次坐动车组。
-- 是啊,2007年,我和女儿去日本旅游,还专门花钱坐了“新干线”。现在去日本,就不会花那份冤枉钱了。
7点14分,车甫离站,7点50分,苏州已到。
天平山,位于苏州市城西15公里处,因山顶常有白云缭绕,又称“白云山”。
-- 哦,中国的节日真多!
未入大门,驻足大门外,RA仰看大门上方的横幅 -- “苏州天平红枫艺术节”。
金秋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缭绕、丹枫烂漫,游人如云。
入范仲淹纪念馆,枫叶如炬,院内有池塘,池塘上横卧石拱桥。熙熙游客中,攘攘的,有一群白发老妪,穿着艳丽,花花绿绿;手执相机,人手一只,少数是卡片机,大多为单镜头反光相机。
-- 听口音,你们是南京来的吧?(我问)
-- 是啊。你们是一对……?(其中一位头发全白的,对我们这一对特别“组合”产生了兴趣。)
-- 不,我们不是一对夫妻,我从美国来,这位先生是我的中国朋友。(思维敏捷的RA抢答)
-- 哈-哈-哈,你的中文说得跟我们一样好!(众老妪皆笑)
-- 你们真开心!比美国老太太开心多啦!
-- 以前你们美国人有钱,现在中国人也开始有钱了。
-- 人老了,辛苦了一辈子,“健康快乐”第一!
-- 这是天平山最好的季节,好好玩玩!
众老妪,你一言,我一语。
-- 对!谢谢!对!谢谢!(RA的精神被她们大大提振)
交谈中方知,她们来自南京,家住“莫愁湖”附近的一个小区。现在,她们又是老年大学的摄影班的“老同窗”。今天来天平山,专门拍摄红叶,说是摄影班的实践课。
一行11人,走上石桥,一字排开,举起相机,取景拍照。
桥上,鹤发童颜,欢声笑语;树上,红云一片,飒飒有声。--
此景只应天上有!RA和我,不约而同,对准她们,举起了相机。旁边一位“红衣老妪”见我们的相机对准了她们,还特地招手致意呢。
--
没想到,南京老人,不,中国老人,晚年这么幸福。我们那儿,没有老年大学,没有摄影班,没有这样的集体出游。(自言自语,RA眼神透出些许失落。)
-- 当代的中国老人的人生道路 -- 先苦后甜。
--
老人的幸福,跟传统有关呀。中美家庭,一个是紧密型的,历史上曾以“四代同堂”为追求;一个是松散型的,一直以独立为美。所以,大多数中国老人的晚境不会寂寞。
-- 分析得对!另外,中美两国老百姓的消费观也大不相同!我们中国人积蓄在先,消费在后;而美国人,正好相反,先消费,后挣钱。
-- 所以,遇上经济危机,日子就越发不好过啦!
在首都华盛顿度过的第一个清晨,是如此温馨!
宾馆(Crowne
Plaza)的斜对面,有街角花园。面积竟有一个足球场大。隔街相望,大树参天,郁郁葱葱,气象森然。石径蜿蜒其中,绿草茵茵,花园中央,有冲天喷泉。
我起步小跑,心中怀疑:到底是置身美国的首都华盛顿?还是置身于荒郊野外?让我叹惋的是:美国人,尤其是老人,咋就不喜欢晨练?恁的一个好去处,空空荡荡,咋不见人影?
寻思间,一位老年妇女出现在我的视线之内。她,身体佝偻,手牵一条狗,高大健壮的狗,沿林间小道走来,她在遛狗。她先跟我招呼,见我会说英语,变得十分健谈。她称呼狗为David,说已经有10岁了。
-- 听说在美国,有宠物的家庭是正常的,而没有宠物的家庭是不正常的,是吗?
-- 是,没了David,我可活不下去。(David用鼻子蹭蹭主人的腿,主人哈哈笑了)
-- 难以置信。
-- 哦,我老了,我寂寞。David,是我的唯一伴侣!
-- 你在想什么?
-- 想起了在美国的见闻。
-- 人老了,易怀旧。如果我生活在南京,不,生活在中国,一定是她们中间的一员!
羡慕,还有遗憾!确实,据我所知,RA的晚境有点凄凉。-- 这是我们往来邮件中常有流露。
离婚20年了,子女四散,孑然独居。
道路左侧传来欢声笑语。循声而去,原来是一个露天演出台,台前五六排的长凳上已经有不少游客落座。挑了前排的空位,我们也等候演出。
-- 这里怎么会有演出呢?
-- 大门口不是写着“天平红枫艺术节”吗?是艺术节,就有艺术表演呀,那儿还有美食长廊呢。
-- 哦,是什么艺术表演?
-- 不知道。
说话间,报幕者上台,见观众中有好几个老外,用汉语报幕后,他便用英语报幕。就是发音不是很准确,逗乐了RA和别的几个老外。
杂技表演。其中一个节目是叠罗汉。十个女孩,做出各种柔美造型,一个接一个叠上去,叠完一层,观众就鼓掌,当最后一个叠上去时,掌声雷动!
古枫,粗壮挺拔,有的主干高达10层楼,两三人才能合抱;枫树,盘根错节,“树瘤”满身,暗示着岁月的沧桑,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一棵不高的枫树前,有“五彩枫”的标示牌。五彩?认真辨别,果然发现枫叶上呈现出嫩黄、橙红、赭红、血牙红、深红等颜色。
-- 西雅图距离加拿大不远。加拿大是著名的枫树之国,西雅图也是枫树之州哟。
-- 那儿的红枫跟这儿的一样吗?
-- 不一样,没有这儿的高大,也没见到过五彩枫树。矮矮的枫树,枫叶有点像鸡爪,一丛丛的,现在也是一片片的火红。
--
小别几年,你现在说话也越来越有文采哩!北京香山的红叶,形状圆圆,这儿的枫叶跟岳麓山的一样,叶大叉少。栖霞山的红叶我没见过。
-- 你也是第一次来天平山?
--
不,第三次了。第一次是1968年国庆节,当时还在复旦,五个同窗,风华正茂,国庆节,枫叶还没有红;第二次是2006年春节,天飘小雪,寒意袭人,游客少少,树枝秃秃。
-- 旅游要挑时间,挑日子!
-- 今年,我写过一篇游记,主题就是:奔“花”而去。游天平山,要奔“叶”而去啰!
-- 嘻嘻。
一座形象飘逸的青铜塑像,出现在枫树林中。
-- 那位是谁?
-- 是范仲淹呀。
-- 范仲淹,从小妈妈就跟我讲他的一句名言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有这样一个妈妈,真幸运!
-- 是啊,既是我的汉语老师,又是我的中国文化的老师。哎,范仲淹跟这里有啥关系呀?
-- 你怎么冒出一个上海话里的“啥”?
-- 这次和孙子到上海,他说还要学点上海话,为今后做一个上海人做点准备。他学的第一个上海话就是“啥”!
--
哦,原来如此。宋朝庆历年间,快1000年了吧。范仲淹的先祖葬于此,宋仁宗皇帝以山赐之,所以天平山又称“赐山”,当地老百姓称它“范坟山”。那边还有“范坟”的题词碑刻。
-- 枫树跟范仲淹有啥关系?
--
又一个“啥”字!明代万历年间,大概400年前,范仲淹的一个17代孙子从福建来到这里,带了几百株枫树苗,于是,就有了这片枫树林。
-- 1000年!400年!中国的景点,历史和文化,都盛得满满的!美国建国,至今不过240年哦!
-- 是啊,在华盛顿参观你们的国家历史博物馆,看到了克林顿总统大学时代吹过的saxophone(萨克管)!
-- 美国历史,用汉语来讲,那是一条“兔子尾巴”,长不了!
-- 嘻嘻。记得2002年陪你去杭州,当时你说了一句话,我至今不忘。
-- 啥话?
-- 你说,杭州是座“历史城”,西湖是个“文化湖”!你还说一句经典的话 -- 历史,为杭州描龙绣凤;文化,为西湖锦上添花!
--
我在课堂上也讲过这个观点,学生热烈鼓掌。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其实是我引用妈妈的,我妈妈是梁实秋的师妹呀。我还引用了我妈妈的一句话,她常说,美国的景点,是一杯杯白开水,而中国的景点,是一瓶瓶陈年酒。
--
精彩!我到过美国的大峡谷,山川确实壮美,可惜,没有文化的装扮,也没有历史的点缀!除了峡谷,还是峡谷;除了水流,还是水流。
--
是啊,2002年暑假,在你们学院当外教的时候,我乘船游览了长江三峡,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中途登岸,还上山参观了张飞庙。一个张飞庙,简直就是一本书!
枫树林中的露天午餐:肉丝炒年糕,豆腐花和油炸臭豆腐干。(两人消费不到20元RMB)
-- 杭州楼外楼饭店面湖靠山,可以算是中国饭店环境第一美,这里,大概是露天第一美餐厅啦。
说话间,一篇红色的枫叶随风飘落在餐桌,RA顺手捡起,细细把玩。
--
不,杭州植物园有上百株桂花树,金秋时节,桂花一齐开放。桂树林中,也有露天餐桌,可喝茶,可吃盒饭,花落茶盏,花落饭盒,你可以连花儿一起饮用,一起咽下,那才有味儿,那也算得上露天第一美餐厅呀!
-- 哈-哈-哈。
餐后,在天平山麓的红枫湖畔。回味简单午餐之美味,观赏红男绿女之快乐。
-- 那儿正在拍婚纱照呢!(RA眼尖)
-- 现在,在各处景点都能见到这样的场面,不稀奇啦。
-- 前几年在上海,我可没见到过呀!
来到拍摄婚纱照的现场,RA驻足了,观察了,沉思了。静静地看,默默地想,好似进入一种状态。
凝视一对新人,看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我也陷入回忆,觉得一阵眼热。
1970年离开复旦,先到杭州乔司不对农场接搜“再教育”,1973年,分配到浙江玉环海岛,和夫人皆任中学教师。那年1月8日,我们旅行结婚(当时的人,视旅行结婚为“另类”)。地点:雁荡山。
-- 我们进去拍一张合影,作为结婚纪念吧。(从雁荡山回玉环海岛途中,路过温州,在一家照相馆前,我向年轻的妻子提议)
-- 我们还要购买船票,还有吃午饭,钱大概不够了。(夫人愣了半晌,跟我说)
-- 你又在想什么啦?(RA转过身来问我)又在怀旧了吧?
--
哎!我结婚的时候,连拍张照片的钱都没有,结婚的照片是几年后在上海补拍的,没有鲜花,没有婚纱,没有风景,就是两人并肩的合影,两寸黑白照片。
--
真是幸福的一对!我结婚的时候,婚纱照是在我和先生去教堂之前拍摄的,不再室外,而在室内。直到现在,西雅图的青年人拍婚纱大多在室内,到景点拍婚纱照,真好!
-- 哦!(心中暗惊,自认识RA这么多年来,她从未在我面前提及她的婚姻,她的先生!)
-- 我们的婚纱是定做的,用完了,就存好,等到子女结婚时再取出用。美国人一般不用别人用过的婚纱。
-- 哦!
-- 中国老人幸福,年轻人也幸福!
-- 儿童也幸福呀,刚才在范仲淹塑像那儿,几个老师带了一大群学生,走路连蹦带跳,你说他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呀!
-- 是,是!
-- 在当今美国,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成了一个流行语。最让妈妈扬眉吐气的流行语。今天,我看见了快乐,Made
in China!
-- 好一个“中国制造”!
行不远,见一年轻女子,头戴桔红绒线帽,身穿褐色嵌花的毛线衣,牛仔裤,身背一个布袋,站在木制的围栏上,右手拿着机身,左手托着长镜头,抬头对准了枫树叶。
盯着这个女子,RA又若有所思。
-- 你看见那女子了吗?(RA突然问我)
-- 看见了呀,她用的是高级佳能单镜头反光相机,俗称“小白”,单单一个镜头就不止一万呀!
-- 不,我说的她的神态,特别是她的左脚。
-- 没啥特别呀,就是脚跟着地,前脚掌有点微微翘起。
-- 对,就是这只脚的姿势!这个姿势说明了啥?
-- (又是一个“啥”字!)不清楚!
-- 这只教的姿势说明她心情!
-- 啊?(我略惊)
-- 别忘了,我是心理学硕士哦。(朝我瞄了一眼,几分得意),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双腿的动作、脚的姿势,是一种重要的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 哦!
-- 马克•吐温曾经这样描写小汤姆眼中的世界:
Saturday morning came, and all the summer world was bright and
fresh. There was a song in every heart; there was cheer in every
face and a spring in every step!
(礼拜六的早晨来了,整个夏日世界,一片灿烂鲜艳。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唱一首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快乐,每个人的步子都藏着跳跃!)
-- 哦,那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段。是的,人一快乐,步履就轻捷。
--
对,你想想,一个翘着二郎腿的人,心情必定是轻松的,一个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人,心情必定轻快!像这个女子,脚跟着地,前脚微微抬起的人,必定……。
-- (我打断了RA)心情必定愉悦!
-- 对!
交谈之间,我们又朝那位女子投去一瞥,并按下了快门。
久久地伫立,久久地举着相机,左脚微微翘起,纹丝不动,稳稳地,简直像一座雕塑!
天平山麓,最后一个镜头竟然就定格在这座“幸福雕塑”上!
D443次,苏州 - 上海。
-- 谢谢你,开心又是一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你知道,我刚才望着窗外,在想什么?
-- 不知道。
-- 我想,《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眼界大开,她第一次领教了什么叫奢华,封建社会制造的;我呢?……。
-- (我不语,静听RA的演绎)
-- 今天,在天平山,我,一个美国老人,像洋姥姥进“大观园”,眼界大开,我第一次欣赏了什么叫快乐,---- Made in
China!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中午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