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味【PART ONE】【823处暑日晚餐后】
(2009-08-23 19:34:30)
标签:
绍兴游记休闲 |
分类: 寻踪山水 |
L君,你好!
下午,
正端坐电脑前,写作绍兴游记,手机一响,打开,只见你的短诗一首。
我尤其欣赏其中的 -- “虚实性情皆随缘,人生苦短焉留憾?”
我个人觉得,若有感而发(尤其在外旅游时),能以短诗发送诸亲友,能大助游兴,能锦上添花。
归来,写写游记,为《旅游美学》添砖加瓦,更是一乐。
现发送你游记的开头,也许能读出点味儿来。
为了激发灵感,昨日特意烧了一锅“干菜毗猪肉”,家中飘香,笔下有神。
女儿飞哈尔滨去了,女婿又在美国,所以,老两口留守家中,别有一番情趣哩。
写出了“干菜毗猪肉”的味道,也希望你读出此味此香。当然,正式发表时,还有修改。
旅游,我所欲也,写游记,我所欲也。
鱼和熊掌,唯“卸磨”之后,可以兼得。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之乐,何事能与此相比?
居士
2009年8月23日星期日下午近四时
闻香识水土。
行走在三味书屋和鲁迅故居门前的大街小巷,先闻一阵乌干菜(又名“霉干菜”)的香味,后闻一阵油炸臭豆腐的香味,再闻一阵茴香豆的香味……。
味道十足的绍兴!这样的小城,国内难寻也。
不知啥时起,绍兴人流行吃臭豆腐了。孔已己那个时代,好像并不流行。至少,鲁迅的笔下没有。
母亲是绍兴人,14岁就离开故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在异乡为异客,她也会腌制芥菜(或抽苔的白菜和油菜),再晒干而成乌干菜。
儿时,只有过年,母亲才会做一道“干菜毗猪肉”(绍兴官话)。霉干菜和猪肉(最好肋条肉),两者乃“绝配”。干菜因吸油而变软变香,油津津的,沾着肉味,不再硬邦邦;猪肉因与干菜同烤,不再肥腻腻,肥肉瘦肉皆能嚼出菜香。一道菜上桌,只见肉色红润、菜干乌亮,异香扑鼻,叫人垂涎。且久藏不坏,越蒸越糯,越吃越想吃。母亲告诉我们,这个菜是徐文长首创的,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徐文长何许人也。
逢年过节,在镇江一个陋巷,几家合用的一个厨房。我家煤炉上的“干菜毗猪肉”开始飘香之时,也就是芳邻们开始垂涎之日。一盆“干菜毗猪肉”令邻家的“红烧肉”失色、失香、甚至失味。于是,第二年过年之前,左邻右舍就早早来我家排队“登记”,央求母亲为他们烧上一锅“干菜毗猪肉” – 一碗“过年大菜”。乐呵呵地,母亲不仅有手艺,不仅乐于助人,而且还慷慨赠送当年春末夏初自家腌制的正宗乌干菜,这在当时的浙江有钱也买不到哩。
镇江人也是美食家。那儿的香醋和肴肉名播遐迩,可是,他们还是惊叹于母亲腌制乌干菜的手艺。
虽已立秋,“莫拉克”也已远去,可是气温仍徘徊在35度上下,走街串巷于鲁迅故里,忽闻一股霉干菜的香气,顿时想到:应该找一个地方吃饭了。环顾左右,十步之内,必有出售霉干菜的小店或是小摊。
招牌上写着:农家乌干菜/3元2斤。
我心一沉,是“菜”贱伤农?还是质次价低?
-- 这霉干菜啥时候做的,过期了吧?(一游客问)
-- 客人有所不知,我自家做的霉干菜,摆不坏,越陈越香。(老板答)
记起来了,小时候,母亲也是这么说的。
乌干菜虽美,绍兴的乡土味儿,并未被它独占了。
“三味书屋”门外,终年流淌着一条河道,河道之窄,宛如上海的一条小弄堂,即便河道窄窄,几只小船横泊于河埠头,它们能可以送你去沈园。
“三乌”是绍兴的骄傲。除“乌干菜”之外,眼前的小船就是其第二“乌” – 乌篷船。
乌篷船,身轻如燕,能自由穿行于小弄小巷般的河道中。三位游客,是它的承载极限。多一个,就要遭罚。-- 船夫一次次地向游客解释。最让人开眼的是,船夫用脚躅桨,竟是其动力。船的航向是用划桨,或夹在腋下当舵使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老大脚手并用,船就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了。
东湖,鉴湖,大禹陵,兰亭,纵横城内的河道……,乌篷船几乎无处不在!乌篷船,你成了绍兴古城的一张名片!
8月14日上午,乘坐乌篷船,过鉴湖,从柯岩到鲁镇。在鉴湖,见到了古纤道,一时兴起,我独自站起,相机对准了古纤道。尚未站直,一个趔趄,船身倾斜,并始摇晃。船夫大声呼喊“坐下”!
-- 客官,站不得哟。
-- 真危险!(另一游客说)
-- 上个月,鉴湖,就翻掉一船,游客会游泳,上了岸,一个个成了落汤鸡,性命能保住,可惜,几个照相机从水里捞起来,一个个都成了废铁疙瘩。那个女戏客哭了半日哩。(绍兴话称“游客”为“戏客”)
--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儿时,从鲁迅的《故乡》中第一次知道了“毡帽”。
-- 古时候有个猎人,追踪一只被打伤的老虎,直捣虎穴。他在虎穴里发现老虎睡的是一块软绵绵、其形如饼的毡子觉得奇怪。细看之下,原来它是老虎平时拖吃了野兽以后,将兽毛垫在睡窝里,经老虎身躯的辗压,时间久了,便压成了毡子。于是猎人把这块毡子带回家,洗净晾干,加工之后,当作帽子戴,帽子冬暖夏凉,雨淋不湿,又能遮阳,戴着很是舒服。猎人从中得到启发,就以羊毛为原料制作毡子,再以这种毡子做成“乌毡帽”,居然得到绍兴本地农民、渔民、山民们的喜爱,一时成为时尚。于是,毡帽作坊如雨后春笋,成为绍兴的一个行当。现在这种毡帽作坊已不多见,但年老的农民、渔民、山民们还是很喜爱戴之。
黑毡帽 --
绍兴三乌之一。
细细琢磨,同样的江南小城镇江,同样的“东方威尼斯”姑苏,咋就没有这“三乌”哩?“三乌”构成了绍兴乡土味儿之主体,从中我仿佛嗅到其“味外味” – 绍兴人的“创新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