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坐北朝南,一排花格窗依于青石窗槛上,屋子正中悬挂徐渭画像,像两侧有“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一联。南窗上方悬有徐渭亲书的“一尘不倒”横匾,左壁有《徐山人五十小像》,右壁有下方长桌椅列文房四宝。书屋南首有一天井,中有一丈见方的小天池。池中有一方石,上镌“砥柱中流”四字,为徐渭手笔。简单而又朴素,这便是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与“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的齐白石等人所钦佩的一个曾九次自杀、七次下狱的艺术奇人徐渭的家。
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所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
步出书屋,是一个小庭院,左侧长着一丛青竹,右侧一条石凳,石凳旁栽种着几株芭蕉,居中一眼古井,井壁残损。坐在井旁,想起在苏州园林中所见的古井大小俱都与此井相仿佛,复又想起徐渭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怪不得旧时多女子投井而亡,因着井口狭窄,女子身形削瘦,男人若一时想不开投了进去,岂不卡在这井口上下不得,想必就是自杀也没了趣味。怪不得徐渭弃之不用。徐渭的寂寞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小资料:徐渭(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或署田水月。绍兴人。20岁中秀才,屡应乡试不第,曾任塾师小吏等职。37岁时,闽浙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对抗倭军事多有策划。曾一度精神失常,因误杀继妻下狱7年,经同乡张元忭营救释放。此后,纵情山水,游历南北各地,以鬻书卖画代人撰文谋生。其画,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为明中期水墨写意画派创始人,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书善行草,涉笔飞动,纵逸恣肆,气韵畅旺。还写过大量诗文,曾参与编撰地方志书。能操琴,谙音律,73岁时贫病死去,草藁简葬,凄凉而终。族人将其葬于绍兴木栅姜婆山。其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等。】
图一 大乘弄到了

图二 门外留影

图三 故居之正对门

图四 青藤犹在

图五 陈列室内

图六潘天寿所题书屋名

图七 客观公正

图八 徐渭自嘲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图九 狂草如风

图十 徐渭自题

图十一 回眸之间

图十二
惜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