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指导我的博生(1)(2009年3月20日春分中午)
(2009-03-20 12:51:41)
标签:
指导博生文化 |
分类: 断想不断 |
XX,你好!
3月11日给你发送了我对你的论文的若干意见之后,你曾来过一个电话。
今日一大早,又来电话,跟我交谈你对论文的新打算。
闭门三日,耗心费时,给你的论文提出了较为详尽的意见。
日日恭候你的书面(email)的答复,可是没有。有的一次电话交谈。
今日你又打来第二次电话,欲与我谈论论文的事情。你开口不久,我让你打住,别打电话了。发我一份书面的“读后感”及今后的打算。
心气避浮躁,学业方有进;愚师尽心力,博生当更勤。
既然,你说你已经就我的意见考虑了一周时间,那么,就再花点时间,发我一份正式的回复吧。
此要求,不为过吧?
居士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午餐之后
----
附:对其论文的几点点评
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清晨6时36分
居士注:我是第一次看到你的这个选题,从“语言素养”的角度来论翻译,新意拂面,可是,后面又紧跟
“译技和理论”,担心随之而至
1/ 孰为主,孰为次?
2/ 如何将三者作有机结合?而非拼凑!
3/ 如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论,而非“小题大做”,难出新意,难出深度!
居士注:请看下边我对你的具体写作的点评。
居士注:似乎缺乏了两个必备之章节:
1/ 何谓语言素养?(正面界定,且有自己读到的观点)
2/ 语言素养与翻译的关系(正面论述,你的引用过多过滥)
------
细读了你的2.4,觉得总体精神很好,就是引用太多,没有了自己的观点。此乃写论文要切忌之事。
细读了你的2.4,觉得你没有提及最关键的,也许是最富创意的观点 –
理论的研究、译技的学习,最终还是要通过译者的语言素养起作用哩。(当然,必须点明翻译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脱离翻译实践,不过那应该是译苑百花之一,而不应该成为译苑之花魁)
此外,“构建和谐的翻译理论” – 读来空洞。
建议:大大增加例证,生动例证,而避免大且空的内容。
居士注:
我阅读了本章,觉得其中不乏新意,以下观点,就熠熠闪光!(且能结合目前的若干条文和规定)。
很多情况下,出于功利的需要,学好外语在许多人眼里却变得日渐重要,甚而被奉为行走天下的法宝。而母语被认为无师自通,不被重视。
一个人只有热爱他的母语,时时亲近甚至精研它,然后才可以谈译事。
同时,你的行文存在疏漏!
“译者语言素养的回顾与现状”,标题很好,我等着看“现状”,此乃出彩部分,可惜,没有看到我想看的内容。
素养,双语之素养也,始终不能偏废,英译汉和汉译英,对等。
“双语素养”应在目录中出现,甚至总标题中。
居士注:你这样孤零零的一章,专讲译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目的是什么?
2009年2月2日星期一大年初八午餐之后,给你发送一则邮件,其中写到:
在我,读书写作是人生第一乐事。作为春节的一道精神大餐,我写了越南游记《戚戚越女》。
跟你们博士生和硕士生不知讲了多少回的文章要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切忌面面俱到,虎口吃天。-- 从此篇游记中可以再次感悟。
南行10日,可以记叙,值得记叙的事情,太多了,如何文章要写出味儿,读者读出味儿,就在于文章的切入角度。
我就写了几个场景,宛如一粒粒珠子,把珠子串联起来的,就是两个字 – 越女。把文章写活的,也就是两个字 – 戚戚。
观点缺乏创意,例证缺乏趣味,文字缺乏活力,文散缺乏粘连,理论缺乏统摄。
上个月为另一位博生点评了一文,你们两个,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缺点相似。
论文读到这里,总体印象:一盘散沙。
珠子没有串起来,缺乏统摄全文的理论活创意观点。
居士注:从4.3“逻辑”到4.6.3
“巧用现代技术”是否有点像开了个杂货铺?文章有拼凑之嫌,而乏串联珠子的thread及“粘连、统摄”之能耐也。
面面俱到 = 面面不到;
你在论文中东抄西摘,东拼西凑,读了不少书,就是缺少自己独到的观点,没有化为己有,没有能“走出来”;
你摘抄了我的书籍及论文中的不少内容,即便我容忍,也未必能为你的论文增色,生吞活剥,我的文字我的观点,未能真正和谐地融入你的论文也。
居士注:为何不将5.1.2.3的时间从2000扩展到2009年?或模糊一点2000 – 目前。
存在以下问题:
1、你的论文总计11万8千字,就像饭店里的一道菜 – 卤味拼盘;
2、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此乃兵法,亦文道也。
3、你曾用“掘进”形容你之论文写作,有苦而无甘也。为啥?因为你舖得太开,顾不了,累,舖得太开,必然泛泛,没有深度,没有新意,写来自然乏味。5.2中的任何一个小标题,皆可写成大块文章哩。信不信?
从三亚归来5日,游记题目昨出:三亚银泰 泳者天堂。
同理,值得记取,值得记录的三亚行实在太多,但为了自己写得入味,别人读得不弃,必须“断其一指”哦。士注:以上阴影部分似无存在之必要。你只消管住自己的论文,讲述你的论文的创新性即可。然否?文章要写出精彩,不得不考虑读者心理,你的上段,给人印象四个字:老三老四!我们是学生,文章口吻和视角,要平实点,甚至卑微点,也无妨。你就老老实实谈你的论文的新意,为啥如此居高临下?如此口吻不凡?而且,这不是你的观点,尚存抄袭之嫌呢。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纷纭繁复的翻译研究中,落实到译者素养这一根本问题,又创新翻译技巧,且与时俱进,把翻译理论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符合大趋势,试图集古今中外翻译研究研究之精华,真正做到:既符合翻译研究的大趋势,又能有独立见解。不废“古”,不废“中”,不崇洋,不尚空谈,因此,总标题中必须闪现一个“新”字。
居士注:
1/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一段文字,可是,细读之下,仍不能知你的论文的创新之处何在。唯一有点新意的就是“语言素养”这四个字,因为在今日之译界,语言素养这个翻译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坐冷板凳久矣。
2/ 你的论文要“创新翻译技巧”,是不可能的,而且,动宾搭配也有问题;
3/ “试图集古今中外翻译研究研究之精华”,胃口之大,让我吃惊不小,大概你的全篇论文也对付不了;
4/ “总标题中必须闪现一个“新”字。 ” – 在总标题中,我没有见到一个“新”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