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空姐”
(2008-11-13 08:32:16)
标签:
孟京辉娱乐 |
-----
《爱比死更冷酷》
上次在蜂巢看《恋爱的犀牛》的时候孟京辉就在叫卖他的下一部戏了,据说是颠覆了传统的表演方式,观众进场会吓一跳,改编自法斯宾德的《爱比死更冷酷》。
周一晚到北京,正好没什么安排,于是准备去接受一下震撼。
东航的飞机还算争气,只晚点了三刻钟,下了飞机到旅馆放好东西就直奔东直门。路上又电话联系票务,说还剩挺多票的,十张。晕,十张就算多了?!还好票务比较通人情,说会帮我们保留。
晚饭也来不及吃了,揣着一盒外卖的还冒着热气的饺子进了剧场。进场先一人发了一个耳机,坐定后发现整个舞台和观众之间被一道密闭的玻璃墙隔开,台词只能通过耳机来欣赏。舞台内部也相对封闭,全白,背景是个大斜角,演员好像是在一个盒子里表演。通过耳机欣赏对白很清晰,有点像戴着耳机看译制片的音效。舞美和服装设计基本是两种颜色——黑和白,演员的表演被设定成很机械很简约的状态,据导演说是很“收”。
整场看下来觉得视觉和听觉的感受的确新颖。但是故事没有什么打动人的地方。孟京辉自己说这次就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形式上颠覆内容就有点顾不上了。情节有些散,节奏感不强。《爱比死更冷酷》的煽情仅停留在剧名。
为什么呢?孟试图制造一个电影和舞台的混血儿。舞台屏蔽玻璃的黑色框框制造了一些镜头感,耳机中的旁白也引导观众在某个时刻把视点集中到某个角色的某个动作上,就好像电影镜头的特写一样。通过耳机传来的对白像电影对白一样清晰。黑白对比的舞美也很简洁明了。但是这个嫁接却不是很成功,我们在听到很有震撼力的音效的同时,却看到的是远处很“收”而且刻意机械化,简略化的表演。电影的视觉冲击改成了舞台上的雾里看花。总觉得很“隔”。这种隔绝感,抓不住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茫然感贯穿整个观看过程,外加饥饿感和找机会往嘴里塞饺子的不安全感。
这算不算孟的刻意安排,搞不清楚。
演后座谈会(照片略)
法斯宾德何许人也?
37岁英年早逝的法斯宾德是
“德国新电影”的领军人物,他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新德国电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国电影的神童”、“德国的巴尔扎克”、“德国的安迪华荷”、“与戈达尔和帕索里尼比肩的电影巨人”、“当代西欧最有吸引力、最有才华、最具独特风格和独创性的青年导演”等称号。他是个电影天才、电影全才,不仅编导自己的大部分影片,而且有时还亲自掌镜摄影、亲自剪辑,甚至亲自配乐。此外,他在德国话剧“反剧场”运动中还作出不少的贡献,创作并导演、主演了很多舞台剧,甚至广播剧。他横跨电影电视及舞台剧三个领域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批判主义,不能以任何分类概括,其各种作品的生命力持续至今,对后来的时代仍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在慕尼黑学习表演,深受好莱坞的影响。
1965年开始拍摄短片。1969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问世。
1971年以后,摆脱话剧的影响和刻板的表现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到50年代经济起飞时的社会形态。全才型,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职,14年拍片生涯总共执导过41部电影,死时才37岁,死于吸毒过量。
作品擅长结合好莱坞类型片和国度的风格化倾向,对德国社会抱敏感的批判态度。一方面追求布莱希特的疏离感,不让观众入戏,另一方面采用通俗剧的桥段,并将俗气推到极致,以制造戏剧效果。1982年法斯宾德猝然离世,年仅37岁。他在14年时间里,拍摄了25部故事片,14部电视片和两部纪录片,创作力尤其惊人,堪称世界电影史上最富创造力而多产的导演。几乎是同时代与他一起并称为“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中的其他3人(温德斯、荷索、施隆多夫)所拍摄影片的总和。他几近疯狂的创作、他的感情,以及他的生活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晨起三楼远望(照片略)
走廊(照片略)
小院,有几棵山楂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果子(照片略)
掉下来的山楂(照片略)
吃早饭的地方,大木桌,早饭还供应饺子,荠菜馅儿的。(照片略)
门厅。(照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