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在(9/11)
题记:每年元旦到春节这段日子,对我这个六旬老者而言,乃辞旧迎新之时,潸然怀旧之日
- 忆镇江苦难的童年,叹“子欲养而亲不在”!- 和泪而成。
8月23日晨,我从河滨饭店出发,坐三轮车,沿宝盖路行,来到伯先公园。时令早就过了立秋,当日的镇江“秋老虎”(scorching
autumn)发作,气温高达36度。坐在三轮车上,汗漉漉(sweaty)的。
伯先公园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先烈赵声(伯先)而命名,宋庆龄1944年题写“伯先公园”四字,勒石嵌于公园大门右侧。比起金山寺来,伯先公园对我另有亲和力(affinity)。可以说,它是我们家的“后花园”(back
yard),因为,步行几分钟,我们就可以从故居来到这里。
小学老师法老师的家就在公园大门右侧的京畿路上。法老师逝世多年,今日我看望和我同年的法老师的女儿G。不料,邻居告诉我,G正巧外出,可能马上就会回来,让我稍等。我说,我先去伯先公园走走,等一会儿再来。
步入公园大门,就能见一尊赵伯先的全身青铜塑像,他手执望远镜,翘首东望。
伯先公园倚山而筑,形如一把巨型太师椅。山麓有荷花池,荷花池为四周“皱、瘦、透”的湖石假山所拥,玲珑嵯峨,峰峦壁洞。从这里开始,有左右两条上山的石级山道,山道宛如太师椅两边的扶手。
我沿左道而登,几十年过去,石级基本保持着原貌。儿时旧景,又幕现眼前。呼吸之间,竟能闻出儿时熟悉的青草和树林的气息。山上山下槐树开始落叶,亮灿灿的(shiny)几片黄叶从空中落下,纷纷扬扬,飘飘荡荡。
山腹有“五卅演讲厅”,是一座被绿树环绕的大屋顶建筑,此刻安静而又肃穆。当时的演讲厅曾经开辟成阅览室,向游人开放。这里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各类期刊画报(periodics
and
pictorials)的地方。《人民画报》上刊登的抗美援朝战场的黑白照片,至今还有印象。
要么,在阅览室里静心阅读,要么,满山遍野地“撒野”(run
freely),伯先公园就成了童年时代“动静”结合的真正乐园(fairyland /
paradise)。
登上山顶,见一个比足球场大的空旷草地(伯先祠堂遗址)上,有的打拳、有的舞剑、有的练功、有的吊嗓子,和山麓山腹的宁静恰成对照。四周古木更加参天,透过北面巨树的枝叶空隙,我又看见了那若带的(ribbon-like)苍莽长江。
沿右道而下,我回到山麓的荷花池。坐在池旁的石凳上,望着地上的金灿灿的落叶(defoliation
/ shatter),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著名短文《匆匆》的开头一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