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5日杭州归来后,连续发送了《我这样玩转杭州》第一辑“奔花而去”;第二辑“玩有据点”,现在发送第三辑“玩有数码”,过两日,发第四辑“玩有文化”。
年轻时,看过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山口百惠扮演的女主角到巴黎旅游,手执相机,狂拍照片。酸楚楚地,我暗想:这辈子能不能拥有一台相机?人生不可料!很快,有了廉价的傻瓜相机,过了几年,又为“奥林巴斯”取代。-
两者皆胶卷相机也。先黑白,后彩色。进步是进步了,可是,那时的摄影完全是“暗箱操作”--
画面理想否?眼睛张开否?曝光充足否?取景恰当否?等等,这些问号,一律要等到照片冲洗出来才揭晓。一卷柯达胶卷,25元,而当时月薪还不到一百元呢,所以拍照,属于高消费。
1982年,从庐山回到上海,在照相馆里,我傻眼了!--
一连几张照片底片,全黑;一连几张,闭眼。幽默的师傅问:全黑,先要黑掉这几张闭眼的呀!
六年之前,女儿跟我说,老爸,你的相机应该更新换代了!从女儿那儿,第一次听说了“数码相机”。女儿说,这种相机,不用胶卷,拍了当场可以回放,不理想的,可以删除。-
闻之,我将信将疑!
这一辈子,遇上了两场“革命”- 读大学时,悲逢“文化革命”,那是一场国之大难;中年之后,喜遇“电子革命”!--
1996年开始使用电脑,革了“纸和笔”的命;2002年用上了数码相机(女儿送的),革了胶卷相机的命;2005年有了MP4,革了walkman的命!
两种人需要玩具 –
儿童和老人。我时常想,电脑、数码相机,还有MP4不就是老人最好的玩具吗?--
女儿在送我数码相机时,就说“给你一个玩具!”外出旅游,就更需要这种玩具了。
年轻时读过一篇题为The American Character
(《美国人的性格》)的文章,其中写道:If it’s a vacation, they travel at
sixty miles an hour, pause only long enough to snap pictures, and
then discover what it was they went to see when they get home and
look at the photographs.
这段英文,让我对美国人的旅游方式羡慕不已。斗转星移,这种方式过时矣!一页一页地翻阅照相册(look
at the photographs),似乎有点“迂”了。
开启电脑,打开旅游照片,你可以用Photoshop在电脑上加工照片,斟酌题词;你可以精选照片发送给国内外好友分享;电脑工作疲乏时,你可以用“幻灯”放映旅游彩照;你还可精选出你的得意之作放而大之,悬挂于客厅墙上;你还可以……。
玩有“数码”,旅途增趣添色 --
审美敏感提升了、游兴勃发了、步履也更从容了;玩有“数码”,回家后,将数百张照片输入电脑,该删的删,该留的留,空闲时,一一调阅、品味、整理、题词、编发,享受“重游”!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你看,游也乐,归也乐,是因为太守能“述其文”也!不过,现在除了“述其文”之外,还能“览其照”!
玩有“数码”(顺便说一句,鄙人不喜录像,不喜DV也),若能懂得一点美学,多一点审美眼光,旅游品位也就水涨船高了!现以图片诠释以下十种“美”。
1/ 道具之美
2/ 意境之美
3/ 记录之美
4/ 背景之美
5/ 题词之美
6/ 倒影之美
7/ 翻拍之美
8/ 合影之美
9/ 逆光之美
10/ 抢拍之美
外出旅游,景点所见,数码相机,几乎人手一只。其中必有摄影高手,你若是有何经验可以介绍,欢迎指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