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色弹80 |
三人外出,往上行走十来步石阶,就来到了一个绿竹环抱的大凉棚,凉棚下,散放着七八张小圆桌。
三人刚刚坐下,陈阿姨就端菜上桌。
“哦,有竹笋红烧肉、炒三片、油焖笋、还有咸菜笋丝!样样有笋”刘萍萍看着放在桌上的几个菜,垂涎三尺,“你看,连鸡汤里面也飘着笋片呢!”
“我在这里看笋,吃笋,顿顿有,餐餐吃,我这一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多笋呢,百吃不厌哟!”
“桌上的笋,刚从你们的小木屋四周挖起来。”陈阿姨有几分得意地告诉他们,“吃吧,城里哪有这么鲜嫩的笋!”
“看竹笋破土而出,是审美享受,品尝春笋,也是审美享受哦!”刘萍萍边说,边跑到棚边,蹲在地上,近观破土的春笋,“小笋才露尖尖角 ----”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呀!”冯渊笑着对刘萍萍说。
“小笋才露尖尖角,嗯,嗯 ----”刘萍萍回眸一笑,“我江女才尽啦!”
“翠竹无声惜光阴,竹阴映水爱晴柔。---- 小笋才露尖尖角,已有朝露沾上头!”冯渊不紧不慢地“篡改”起来。
“妙!妙!怪不得人家叫你冯大才子!”刘萍萍说,“上面真的沾露呢!”
“真的呀,哪儿会假呢!我天天都看着春笋,发发呆,不会错的!”冯渊答。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黄一帆也来了兴致,大声朗诵起来。一时间,三个人的脸上荡漾开了笑意 ---- 在这个美好的春日,在这个绿竹环抱的露天咖啡棚,在一阵抱哭之后!
真像小孩子!哭是你们,笑也是你们! ---- 陈阿姨心想。
“看样子,你们不想吃饭了?”端来了三碗白米饭,陈阿姨笑吟吟地说,她,不会知道黄教授朗读的是宋代杨万里的《小池》,她,不会知道冯先生的巧妙“篡改”。她,更不知道在两个教授身上发生的简单而又复杂的故事。
善良而又能干的陈阿姨在小木屋食堂做饭,见多识广。不是吗?---- 小木屋一年四季,宾客不断,来自上海、杭州、甚至北京的作家、画家、教授、演员,络绎不绝。一住就是个把月,几个月。在这里静养、读书、画画、写作。他们脾气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 据她观察,在屋外,文人见到竹子、树木、小松鼠、花啊,草啊,会仔细看,会像小孩子一样高兴!他们早起,不睡懒觉,在屋外散步、读书、念文章、吊嗓子。冯老师刚来的时候,气色很差,还是天一亮就起床,打一阵太极拳之后,就在躲在竹林里大声读书,很快,气色好转。他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文人,皆性情中人,爱山爱水,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文人,与开车来这里度周末的小老板不一样,杭城的小老板,开车过来,带了二奶。晚上,喝得昏天黑地,早上,睡得太阳老高。这里的竹呀、树呀、花呀、草呀,他们都不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