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一瞥(15)(9月13日青春黎明)

(2007-09-13 06:07:06)
标签:

知识/探索

美国一瞥(15)

列位看官,本小节出现一个重要名词 - 审美疲劳。居士认为,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 一个大弱点哦。你同意吗?
 

    美国之旅,我梦寐以求(crave something so that one even dreams about it;dream wistfully)。

    9月16日在和美国驻沪文化领事Frank J. Whitaker设计美国之行时,我主动提出在美国大学讲学的可能性,与之商量。为了避免误会,我声明在先:The lectures I give are free. The only intention is to see if my lecture in the States is as popular as it is in Jiaotong University.

    (我之讲学不取报酬,我只是想看看我在美国大学讲课是否和我在国内课堂讲课一样受到欢迎。)

    闻言,Frank赞赏不绝,兴奋地握住我的手说:Never have I encountered a scholar like you who proposed lecture giving in the States! (我从来没有遇见像你这样主动要求在美国讲学的学者!)

    于是,就有了我在美国大学的三次讲学经历。这三次讲学的学校是:

    1/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密执根大学)

    2/ The University of Utah (犹他州大学)

    3/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旧金山州立大学)

    三次讲学的题目是:

    1/ Periodic Sentence:An Important Technique in Writing

    圆周句: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2/ The Ways to Achieve Humor in Writing

    在写作中获得幽默的方法种种

    3/  Charming English in the eye of aesthetics of a Chinese Scholar

    一个中国学者审美眼光中的魅力英语

    以上两个题目的主要内容均围绕英语写作,取自我刚刚杀青的书稿《英语写作纵横谈》(此书后来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经第三次印刷)。现在看来,当时的讲学内容还比较幼稚,还可以有更精彩的“话题”,还可以讲得更深入。但是,在美国大学讲台上讲学获得的成功和好评,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一个中国人,从未出过国门,能登上美国大学的讲台,班门弄斧,大谈英语之美,而且得到他们的惊诧和认同,喜从中来。-- 已经不是一般的得意,而是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了。

    How could it be that a Chinese can see more beauty of English than natives can do?

   (一个中国人怎么能比我们看到更多的英语的美呢?)

   闻此,我已感觉我的讲座初获成功。

   It's natural for you native speakers have being living in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aesthetic weariness!

    (那很自然呀,因为你们说英语的一直以来生活在审美疲劳的巨大影响之下。)

    aesthetic weariness(审美疲劳)之析,再获热烈掌声。趁机,我用英语诠释了中国的一句名言: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入毛厕不闻其臭。

    此说又引得掌声阵阵。

    得意之余,我甚至引用了国人的一句俗话: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他们不懂,我诠释道,此言一般指“花心男士”,碗里锅里不都是rice(米饭)吗?完全一样呀!然而,上帝没有把人造好,人的心理存在许多弱点!审美疲劳,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人欣赏幽默,此时,我又趁机玩它一把幽默 -- 假如人没有了审美疲劳,那么,世界上就没有离异,更没有第三者了,因为,你觉得某女/某男很美很美,你才和她/他喜结良缘的呀!

    前仰后合 -- 美国人笑得。 

    为此,几分学术自得(contented;self-satisfied)洋溢在心,几分学术自信充盈我心。回国后的几年内,我著述叠出。根源之一,即在于此,不少美国教授听了我的讲学,主动提出和我保持联系,后来,我们在虚拟空间频繁联系,携手编书(共计12册),合作愉快。

    站过美国大学讲台的我,能真切体察中美教育之异同,为我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意和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