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美国驻华大使邀请我访美,此等好事,看似偶然,其实背后必有故事,其中故事,且听下回。--
人说,如今社会,两类人吃香,一是掌实权者;二是有实力者。你以为呢?
系主任Z与我在三楼教室外的走廊里相逢,突如其来地问我:你调入我校之前,有没有去过美国?Z问得认真,煞有介事(make
a great show of being in
earnest)。我如实答道:没有。于是,Z告诉我,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到美国作短期访问。条件之一是从未去过美国。接着,Z还问是否有兴趣到美国走一趟。我答:当然愿意。Z笑着要我准备一份材料,写明自己历年来的科研情况(即自己曾经出版的专著以及发表论文的清单)。隔了个把星期,我将材料面交Z。Z补充说,竞争很激烈。届时可能去美国领事馆interview
(面试),如果材料合格,此次邀请来投不小,是美国驻华大使的邀请,等等。
材料递交之后,即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晃,半年逝去,我再也不把此事搁心上。当初,我就狐疑此等好事怎么会落到我的头上
---- 一个毫无“背景”(backdrop /
context)的普通教师。我这个年龄,已不会再期望天上落下馅饼(pie)!
关于出国,余痛在心。
1989年,在一所师专执教的我,曾经申请过“包玉刚出国留学奖学金”。出众的EPT(English
Proficiency
Test,即“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和领先的科研成果令众人看好我的“出洋”。浙江大学受包玉刚先生委托,主持“包玉刚出国留学奖学金”工作。一位在奖学金办公室工作的女士H,曾经用方言“笃定”二字在电话里形容我获奖前景,劝我放心。
消息公布之日,我直奔邮局电话亭,兴冲冲给H挂长途,询问(准确地说是“确认”/
confirm)“最后消息”。不料,电话线的另一端好像已经不太记得起我,回答简洁,仅三字
---- “你没有”。
意志薄弱者,兴许会当场昏厥于电话亭内。生平第一次,我尝到了什么叫“不相信自己耳朵”的苦味。
半年之后,消息传出:我的留学名额在最后一刻被人“调包”(stealthily
substitute)。据说,我的“替身”来头不小!
复读手中美国大使与领事的两封来信,希望复燃,似乎感到:天落馅饼,也有其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