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读到这里,你是否觉得英梅的可爱?如果你是一个未婚男性,如果你是一个已婚男性,是否都也会产生所谓的“晕轮效应”。
桂林的山,大多平地拔起,陡峭成峰,而象山偏偏是“另类”,它没有山峰,山顶是平的,山顶面积之大,是桂林山之最。
“这里曾经是太平天国攻打桂林城的炮台,那里有抗战时期的标语,高炮阵地和战壕。”李导正在跟游客“指点江山”呢。此时,电视台的人赶来了。不仅有市台的,而且还来了区台的。面对两架摄像机,英梅刚换上了粉红色的连衣裙,头发还没有全干,谈笑自如。
在完成了救人过程的采访之后,记者和英梅有了一下对话。
--
作为一名游客,怎么会有这样见义勇为的行动?
--
谁让我运气这么好,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看见这个场面呢?
-- 哈-哈-哈
(记者和围观者皆笑)
--
那儿有漩涡,又有急流,你想到过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险吗?
--
没有。读书的时候,我是全校游泳比赛两块金牌的得主。
--
现在,你在哪儿上班?
--
(蹙了蹙眉,手指着冯渊,答非所问。)我,我是……冯教授的准博士生。
--
(恭敬地伸出手)祝你考博成功!
采访结束。记者告诉她,今晚桂林电视新闻将播出这条见义勇为的新闻。
象鼻山下,云峰寺内。李导介绍说,这里是“桂林陆军小学堂”的遗址,当年,新桂系将领李宗仁曾在这里读过书呢。……
“祝你考博成功!”刘萍萍过来,对英梅说。
“冯教授,总该考虑我了吧,电视也要播了!”英梅得意起来,朝冯渊瞄了一眼,狡黠一笑。
“是啊,是啊!”刘刚也在一旁帮腔。
冯渊假装在听李导解说,没有吱声。可是,内心喜悦,洋溢在脸。英梅,好样的!他的喜悦倒不在乎她给他争了光,他喜在:英梅,不仅外美,而且内美!
身边没人的时候,他和她有了以下对话。
--
昨夜,我那句话没说完。
--
哪句话?
--
你真的很……。
--
别说了,别说了,羞死我啦。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 哦。
--
你没有说出口的只有一个字。
--
哪个字?
--(一张小嘴凑到了他的耳边。)---- 美!
--
微笑,点头。
--
(马上进攻)关键是,你要招我做你的博士生!
--
这,不是我说了算的呀。要考试,要看科研,还要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第一次真心希望她的成功。)
--
哼!我不要听!我不要听!(双手捂耳,小嘴噘起。)
一阵好哄,一阵发嗲。
各位看官,心理学认为,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存在一种“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即某人的突出特征或品质,犹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逐渐扩大,漫及四周,最终形成一个光环。在光环笼罩之下,观察者就无法注意到此人的其它特征和品质,进入所谓“一俊遮百丑”的思维误区。这种“晕轮效应”,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在认识别人的时候,往往从某人的“亮点”出发,而以“亮点”概面、以“亮点”概全,主观偏见支配下的绝对化倾向,由此而生。“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