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校长杨得广教授曾经在《文汇报》上撰稿疾呼:现在的博士生论文“言必称‘希腊”’,一篇论文的参考书目可以多达100篇(册),200篇(册)。你问作者你自己的观点在哪里,你见到的是一脸无奈。你问作者你“借”的目的是什么,你见到的是一脸茫然。
外语(或文科)的学生“命苦”,我常这样为他们打抱不平(defend sb. against an injustice)。为什么?因为你们的研究是在“做减法”,而理工科学生的研究却是在“做加法”。
此话怎讲?文科学生或研究者的“领域”若是一个盘子,这个盘子随着时光飞逝而不断地被前人“蚕食”(nibble)。
朱生豪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就暂时轮不到你翻译了;
陆谷孙主编了《英汉大词典》,就暂时轮不到你做主编了;
《疯狂英语》正在全国“疯狂”(go crazy),笔者虽不敢贸然苟同这种教材及其学习英语的方法,但是,至少暂时轮不到你去“疯狂”一回了,即使你也聊发“疯狂”之心。
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来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90%尚未创造出来。且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在科学发展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根据可靠统计,学科分支已经从上个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
理工科学生及其研究人员却在“做加法”,他们的研究地盘在不断扩张。
大势既然如此,“不幸”跌入文科研究这个“盘子”的学生更应该掌握“借”的本事!懂得了“借”,你就会踏上治学“捷径”,自此,你的科研道路将步入这样的境界: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个“借”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It’s a case of easier-said-than-done)。在此,我愿公开自己的“借经”如下:
一、“借题发挥”
1982年第10期《英语学习》(p.31)发表了一篇并不起眼的短文,标题是:谈谈英语中的含蓄否定(作者冯树鉴,上海同济大学教授,10年后,我们成了文友。)
冯教授以其敏锐的语感,发现:
英语的否定有其独特奇妙(unique and singular)的多种表达方式,其表现方式主要分以下两种:
第一种:从字面上可以直接看出否定,即句中含not/never/none/little hardly等否定词,或单词本身带否定词缀(dis / non / un / less等)。
第二种:从字面上看不出否定,或句中不出现否定的词,只是在含蓄而间接地表示出否定的意义,有否定之义而无否定之形。
冯教授观察入微,归类独到。文章采集的例证精彩而值得品味。比如:
1/ I’m sure! If this is English manners.
2/ He is braver than wise.
3/ He is too ready to speak.
4/ Take care how you do so.
以上4句皆不好懂,更难以直译。其含义分别是:
1/ 我肯定!这确实不是英国的礼仪做法。
2/ 他有勇无谋。
3/ 他的话太多了。
4/ 千万别这样做(= Be careful not to do so.)
冯文,置于案头,我读之又读(注:如此佳作,在现在的英语学习期刊上寥若晨星!)。我个人认为,学习英语(亦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的所谓“天赋”不是空的,而是实的,“天赋”主要体现在“语感”上。冯教授凭其敏锐精细的语感,入微周到的观察,捕捉到英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即一种有别于汉语的表达方式。
学英语之初,就能接触到英语的比较级(comparative degree),但是以上第2句,也出现了比较级(其中的braver就是brave的比较级),然而,句子的含义已非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他比聪明更勇敢),而被赋予新意,这个新意让读者双眼一亮!
He is braver than wise.一句不是活脱脱(vividly)地折射出英语表达的魅力了吗?我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