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评课及省张老师的总结报告

标签:
丹柯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丹柯》评课及总结报告
图录|飞鸿踏雪
(一)《丹柯》评课(衡水教研室陈老师)
http://s3/mw690/001pc15ugy6WyWdSnVEb2&690一句谦虚的表述:(因为非语文专业,所以)我像做客中的孙少平,因为语文知识的浅薄而忐忑不安
三位老师,三个“丹柯”,对浪漫主义作品的解读。.......
丹柯,悲剧性的英雄形象,研读这样的文章会激起正能量,抱怨只会扼杀进取的脚步,执着与善良更会折射人性的光辉。
两点思考:
1.课改从以前的满堂灌发展到了描述知识,创设生活情境。
不要把知识硬灌给我们的孩子。被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创设问题情境忘却了老师的地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问题设置低效无效,抛开文本画蛇添足哗众取宠不可取。
要因需而冬,因情而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宁静是最好的心声。
2.让学生多说多读。用齐读弥补学生的安于面,是不可取的。好文章是读出来临的,齐读,一些孩子只过嘴不过电,还是少用、慎用。读则激情,读则振魂.......
(二)省教科所张老师总结报告
http://s11/mw690/001pc15ugy6WyW76ULEea&690选修课——畏难——攻坚——收获——一个月的准备——一次跨越式的成长
关于说课
1,讲课内容的确定
说课——《文章的写作与修改》——老师的短板——学生的难点。
作文:——构思—起草——连贯——成文的过程。
在教学中,有写前指导,没有中后指导,写作教育没有抓手。教师写作的短板影响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四不像的文章多。
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选修是写作过程的指导,要想写好其他文章,前——中——后的方法很重要。这本书和必修部分,必要衔接,合理运用。
九节写作课,是一本书的教程——某学校把一本书做了透彻分析,是一个不断摸索磨合的过程——参与的人越多越好。
说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被大家认可。说课整体水平的提高,可展示教师备课的思维过程,能展示教师备课教研教学设计的基本功。要让大家听懂你将要做什么,要(1)逻辑性(2)层次(3)语言生动(4)启发性(5)感染力
说课的总体水平高,有人能从教材分析的角度去说;能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说;综合素质提高,.....
2.关于借鉴电视栏目——选材中要考虑内容和价值取向。对网络的一些东西要有选择。注意规范性典范性
存在的问题
(1)过于简单,只有环节内容
(2)逻辑混乱
(3)没有说的味道 ,像是在演讲
关于讲课
(一)选材:
1.角度不一样
2,讲过的不选 3,接触过的不选。
——形成新挑战。如何应战?
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选修——应用、审美,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核心素养——语文的味道。
教科书——资源——平台。
学会整合,拓宽视野——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多读,好读,读整本书。
语文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
规范语言文字,让学生终身喜欢语文。
新课标——高阶段——课外阅读名著五部,不少150万字,每天读1730个字。需要我们培养高尚的习惯,享受终身阅读的兴趣。
(二)成就
1.教学方式上的理性回归。
回归文本,回归语言,非语文的东西少了,阅读教学能立足文本了。千方百计带着学生阅读,坚持下去有影响力。
反对过分拓展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要重基础,重文本。要弄清,为什么讲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什么。
《老子》五章,目标不一样。
(1)文言字词......
环环相扣,在教学生成中点燃老师的激情。
(2)初步了解思想的基础上,过分关注预设的答案,对学生的引领有点欠缺。
(3)在对文章理解不透的情况下去研读文本。
2.重视基础,重文本研读,回归文本,回归语文本身
语言知识的构建与运用
缺点:淡化基础,学生对文本理解不透,尤其文言文教学,语文通过语言文字解读文本,另外,一部分老师,从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缺少对文本本身问题的分析,反而是学生拽着老师回归文本......
(3)教学内容的限定与延伸
3.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有的教学内容,杂乱延伸。
《平凡的世界》——长文短教。《丹柯》短篇小说。为什么推荐这些作品?——通过一扇窗,引起其阅读兴趣和快感,引领学生不如阅读原著作品的殿堂。
有的老师偏离了重点,有的老师,引领学生,激起了阅读兴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短文长教,比如诗歌的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4.理清文本脉络和解读思路。
外在形式是文章的结构:
14节课都有这样的课程意识。对文本细读的品读有可读之处。
比较突出的问题(缺点)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基本放弃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
有的老师做的好。教《平凡的世界》,给学生印学案,发情节,了解作品。
《六国论》赏析示例——典范的议论文。
(2)说考纲说什么,而不是说课标说什么,本末倒置。
5.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不是陪衬。
为主体并不是发言多,课堂热闹,你很棒之类,而是尊重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能把学生带到语文的高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生本身实际,设置导学案。
有的老师通过不同的力度,既给学生方法,又给予其点播;有的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够,不会倾听;有很多学生发出很多亮点,老师只关注预设内容,不能发现其闪光点;有一些语文大家的课看似非常沉闷,但学生很有收获。
6.目标太满,不给学生和自己留有余地。目标太高,无法完成。
7.问题设置的科学和合理
(1)设置问题粗糙,是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碎碎问,侵占学生课堂。文学常识在高二的课堂,可以用多媒体直接展示给学生。要有疑而问。简单的知识呈现不算疑问。课前可以用学案发给学生。
(2)语文特质不鲜明。
8.如何才能使有效对话进入课堂?
(1)目中有学生
(2)目中有语文
问语文的问题,有生成价值的问题。连续三个追问再升华,能体现生成价值,激发课堂气氛的问题。
(3)目中有课本
《动人的北平》——林语堂的散文特点,闲淡,优雅,幽默——有位老师,谈到了林语堂的散文特点,却只是贴标签式的放到了最后,放到最前边是否更好?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这样的问题设置要有价值。
9、缺少读中品味,分析还是太多。
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触摸文本。
如果语文是太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后一篇:夜宿衡水牧马庄园·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