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随想
(2014-11-13 16:25: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随想
文|郭素青
(一)
我一直主张在教学中,拿到课文后,老师先“素读”,也就是不看任何参考,只读课文,跟着感觉走一遍,看看文章最能击中自己的是什么地方,然后,跟着感觉设计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再看教参和一些参考资料。这样,一方面在“素读”中,可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样的地位,看看自己能对文本吃透多少,可以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在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了教学设计之后,再看教参和其他参考资料,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不足,更利于在备课中取长补短。
今年高中评优课,我们抽到的课题是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中的文章。明确了课题后,我开始“素读”课文。
读了这篇文章后,最能击中我的是文章最后一段的前两句话:“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也就是在文与可去世半年后,苏轼在晒书画的时候,看到了这幅偃竹图,想到历历往事,所以失声痛哭。
从课文第二段看,他想到的往事也都是与文与可画竹子有关的一些趣事,一是有关“袜材”的故事,一是由“袜材”引出的书信往来及相互打趣,一是文与可“烧笋晚食”正好被收到苏轼诗《筼筜谷》,被诗句说中而“失笑喷饭满案”。这些事一方面表现文与可画竹的技艺之高超,一方面又表现了文与可的性格特点及二人之间的亲厚关系,一方面又交代了这幅偃竹图的由来,可谓一箭四雕。
而课文第一段,是谈文与可画画胸有成竹的的绘画理论的。这一段,看似与后两段内容上不是太协调,其实不然。因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所以才有“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轻者,足相蹑于其门”,才有“袜材”的趣说,才有书信往来谈竹说画的故事,才有“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一诗与文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的巧合。而这些戏笑的内容,更让我们体会出作者的那种独特的悲情。
课后练习题第一题说,“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第四题说,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一篇回忆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这些练习的设置,正中了我情感的激发点。可见自己的感觉跟编者意图也是有些相通的。
《三苏文范》引邱浚语,评论此文“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最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
引杨慎语:“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名状。”
明代王舜俞所说: “文至东坡真不须作文,只随便记 录便是文。 ”
苏轼曾在《文说》一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我想,好的文章就应该是这样吧,如行云流水一般,随物赋形,却成万般姿态,仔细琢磨,却觉每一段都是绝好的风景。这也就是此文堪成“仙品”的缘由吧。
(二)
其实一直很喜欢苏轼,觉得他是一个特别迷人的男人。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才,更重要的是他儒道佛兼具的独特情怀。达,能兼济天下,穷,穷能独善其身。既能看透世事繁花,又能不余余力与时俱进。既有“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放情怀,又有“不思量,自难忘”的儿女情长。即使被贬岭南,只因为喜欢荔枝,也会热情有加地抒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路遇风雨,也会淡然相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即使华发早生,也能一笑置之,豁达地“一樽还酹江月”。
一直觉得李白太飘,像一团太白太白的云,让人捉不住他。
一直以为杜甫太苦,“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辈子孤苦之极。
一直觉得陶渊明太拧,一篇《五柳先生传》211个字,十四句话,用到了九个“不”字,如此逆反着实难被现实所容。
一直觉得韩愈太抑,比较一下他的《祭十二郎文》,就知这种以“戏说”写“悼念“的文字,他是断断写不来的。
.......
还是最喜欢苏轼,喜欢他的这种“戏笑成文”表现“亲厚无间”厚意深情的文字表达方式,更喜欢他率真随性,淡泊而又进取的性格和精神。
(三)
文与可,是什么样的人呢?从课文课下注(1)可知,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这里我们看到了二人的亲戚关系。
文章第一段”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可见二人又是师生关系。
文章第二段,几番书信往来,可见二人又是文友关系。最后文与可得苏轼《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可见二人更是知音关系。
文章第三段,“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厚无间”。可谓挚友至亲。
羡慕他们之间诗意的酬答,羡慕他们之间画意的相通,羡慕他们之间的那份厚意深情!
(四)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想,似苏轼这种以戏笑写哀情的写法,还有那些文章可作为拓展延伸的例子呢?
正好那一天我在2014年第20期《读着》上读到了一篇文章,是黄春明的《在龙眼树上哭泣的小孩》,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对龙眼的两段深刻的记忆,一段是小时候曾抱着龙眼树哭,因为龙眼树上的龙眼太多了,他担心自己吃不完;一段是四年级时,老师让画“我的母亲”,可他画不出来,因为他母亲死了,可老师问“你妈妈什么时候死的?”他却只知道是一年级,却忘记了是那一天,遭到了同学的嘲笑,最后他被笑得急出了答案,想起妈妈是在龙眼很多的那一天死的。他天他被老师罚站了,站在那里他想起了妈妈死的那一天的经历:
妈妈弥留那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我平时很少见到他们,据说都是我们的亲戚。阿嬷里里外外忙着。中午已过多时,我和弟弟因为还没吃,所以向阿嬷叫肚子饿。阿嬷严厉地骂我说:“你瞎了,你母亲快死了,你还叫肚子饿!”我们小孩当然不知道母亲快死了就不能叫肚子饿,不过看阿嬷那么生气,我们只好不再叫饿。我和弟弟各拿一个空罐准备到外头去捡龙眼核玩。我家外头被卫生单位泼洒了浓浓的消毒药水,还围了一圈草绳,因为妈妈感染了霍乱。我们撩开草绳就钻出去了。我们沿路捡路人随地吐出来的龙眼核,一直捡到帝爷庙的榕树下。看见有一群老人围在那里聊天,其中有人在吃龙眼,我和弟弟就跟人挤在一起,为的是等吃龙眼的人吐出龙眼核。就这样过了一阵子,阿公急急忙忙走过来了。这里的老人都认识阿公,也知道他的儿媳妇病危,有人问他:“允成,你儿媳妇现在怎么样了?”他没有直接回答老朋友的问话,只对我们两个小孩说:“你母亲都快死了,你们跑这里来干什么!”说完拉着弟弟就走。我跟随在后头,只知道妈妈快死了,但是一点也不懂得难过。
这篇文字让我在读完之后,回味再三,愈回味愈觉悲酸之至。一个孩子,在未谙人事之时,眼睁睁看着母亲离世而不知,这是怎样哀痛的事啊.....
尤其是课堂上,孩子们对这个不知道妈妈那一天死去的孩子的嘲笑,令人读完之后眼泪欲喷涌而出.......
这也是一种以戏笑写失去亲人之悲痛的方法吧,笑之愈裂,心儿欲裂.....
【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作者:黄春明
过去,四季的各类蔬果,以及海产的鱼虾贝类,分别在市场上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时下的季节和月份。
我们的记忆,都寄放在许多的人、事、物上,并且每个人寄放记忆的人、事、物各自不同。我对龙眼就有两段深刻的记忆。
我七岁那一年,随阿公到了他的友人家,他们一见面,热络得把小孩子忘在一边。当我表示无聊吵着要回家时,那位我叫叔公的抱歉地说:“啊,我忘了!我带你到后院,后院的龙眼生得累累的。”他问我会不会爬树,阿公在旁说:“这孩子像猴子一样,他常常爬帝爷庙前的大榕树。”他们把我留在树上,又到屋里喝茶聊天去了。我看到树上累累的龙眼,高兴得不得了,一上树,马上就摘一把龙眼吃。当然,这一把吃完还可以再摘。
阿公他们聊天聊到差不多了,就到后院来带我回家。他们惊讶地看到我抱着龙眼树的树干在哭,不约而同地问我:“你为什么哭?”我望着仍然果实累累的龙眼树,哭着说:“龙眼那么多,我吃不完……”
我的话让两位老人笑弯了腰。后来我长大了,想到这件事还总是不忘记再嘲笑自己一番。
还有一段有关龙眼的记忆。
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了,有一位代课的女老师,要我们画“我的母亲”。当同学们都埋头画他们的妈妈时,我还愣在那里不知怎么好。老师责问我为什么还不画,我很小声说:“我母亲死了。”老师突然客气起来,她很同情地问我:“你妈妈什么时候死的?”我只知道是在我一年级的时候,不知是哪一天。我便小声地说:“我忘记了,我不知道。”“不知道?”她小声而急切地问我。这下我真的愣住了。老师再问我一次,我还是答不上来。她急了:“什么?妈妈哪一天死的都不知道,你已经四年级了呢!”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老师的话吸引过来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在看我们,就叫我站起来。她大声地说:“各位同学,黄××说不知自己妈妈是哪一天死的!”许多同学不知道是讨好老师,或是怎么的,竟然哄笑起来。“有这样的孩子?妈妈哪一天死的都不知道!你的生日知道不知道?”我想我不能再沉默了,就说:“我知道。”老师用很奇怪的声音清了一下嗓子说:“有这样的学生!妈妈哪一天死了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同学们笑得更厉害,我简直羞死了。我想我真不应该,我想我犯大错了,有多大,我不知道。难堪之余我急出了答案来。我说:“老师,我知道了。”
“哪一天?”
“龙眼很多的那一天。”
老师惊叫:“什么龙眼很多的那一天?”
同学们的笑声差点把教室的屋顶掀了。
那一节课老师就让我一直站在那里,没理我。我想起妈妈死的那一天的经过,仍历历在目,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子里重翻了一遍。
妈妈弥留那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我平时很少见到他们,据说都是我们的亲戚。阿嬷里里外外忙着。中午已过多时,我和弟弟因为还没吃,所以向阿嬷叫肚子饿。阿嬷严厉地骂我说:“你瞎了,你母亲快死了,你还叫肚子饿!”我们小孩当然不知道母亲快死了就不能叫肚子饿,不过看阿嬷那么生气,我们只好不再叫饿。我和弟弟各拿一个空罐准备到外头去捡龙眼核玩。我家外头被卫生单位泼洒了浓浓的消毒药水,还围了一圈草绳,因为妈妈感染了霍乱。我们撩开草绳就钻出去了。我们沿路捡路人随地吐出来的龙眼核,一直捡到帝爷庙的榕树下。看见有一群老人围在那里聊天,其中有人在吃龙眼,我和弟弟就跟人挤在一起,为的是等吃龙眼的人吐出龙眼核。就这样过了一阵子,阿公急急忙忙走过来了。这里的老人都认识阿公,也知道他的儿媳妇病危,有人问他:“允成,你儿媳妇现在怎么样了?”他没有直接回答老朋友的问话,只对我们两个小孩说:“你母亲都快死了,你们跑这里来干什么!”说完拉着弟弟就走。我跟随在后头,只知道妈妈快死了,但是一点也不懂得难过。
当阿公带我们回到家门口时,暗暗的屋里看不到人影,但我听见异口同声的一句话从里头传出来,他们说:“啊!回来了!”
进到里面,弟弟被推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有气无力地交代他要乖,要听话。弟弟被拉开之后轮到我靠近妈妈的时候,我还没等妈妈开口,就把捡了半罐的龙眼核亮给妈妈看,我说:“妈妈你看,我捡了这么多的龙眼核。”我的话一说完,围在旁边的大人,特别是女人,都哭起来了。我被感染,也被吓着了。没一会儿,妈妈就死了。哪知道,“妈妈你看,我捡了这么多的龙眼核”这一句竟然是我和母亲最后的话别。
长大之后,看到龙眼树开花的时候,我就想,快到了;当有人挑龙眼出来卖,有人吃着龙眼吐龙眼核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妈妈就是这一天死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