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课手记
(2013-09-18 17:09: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课手记
文|飞鸿踏雪
昨天听老师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几个地方的分析,很能让人心头一亮。有些老师没有讲到的地方,飞鸿又做了一些教学设想。
(1)百草园的春夏秋冬
老师在讲第二段百草园的时候,说,这一段描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比如桑葚黄花是春天的景物,鸣蝉是夏天的景物,蟋蟀是秋天的景物,如果再加上雪地捕鸟一段,就可谓百草园的“四季图”了。
这个说法很好。以前看学生作文,写故乡的小河,写某一座小山,写校园或校园的某个角落,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常常从春夏秋冬四个角度,进行内容拓展。有了这些角度,学生起码有了笔墨落脚的地方。但是孤立地写四季的风景,容易让人感到单调和程式化,像鲁迅这样把四季风景既集中又分散开描写,可以形成文章的波澜,让人读来整齐又有曲折,描写又有特写,优美又有情致,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借鉴。
(2)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方法。
在描写百草园的段落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个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老师在这个句子的分析中让学生明晓了写作的顺序,“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整体描写,从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是静态的风景,鸣蝉、黄蜂、叫天子是静态的风景。这样动静结合先对百草园有了一个整体的描写,而一个“单是”,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目光一下收束到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这就由整体到了局部。而这个局部的描写的重点不在风景了,而在于“趣味”,并且是无限的趣味。到底有哪些趣味呢?“单是”引出的不仅仅是风景,像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而更多的是趣事了。第一件是在泥墙根一带翻断砖,找蜈蚣,玩斑蝥;第二件事是拔何首乌根,寻木莲的果实;第三件事是摘覆盆子。从这几件事里一下就读出了其中的乐趣。
(3)神奇的传说是童年的烙印
这里顺便写到了百草园的传说,看似顺便,其实是文笔随意自然的结果。这随意之笔,却是作者终身难忘的。这接下来的传说,其实是告诉了我们百草园不仅仅是好玩的百草园,更是神秘的百草园,正因为神秘,就给作者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忘怀的角落,所以插入部分,也写得栩栩如生,如耳亲闻。其实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些传说,而这些传说到少年、青年、甚至老年都无法忘怀,这是童年的烙印,有时会像一个人的胎记,伴随人的终身。
这一部分看似很长,但可以用长文短教的方法,引领学生探讨,得出神秘也是乐趣的结论即可。
(4)欲扬先抑,无味之中见趣味
关于冬天的百草园,作者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可是作者单独拿出两段来写,不但写,还把无味的季节写出了自己独特有的味道。他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雪,选择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雪地捕鸟,就把百草园的乐趣一下子写出来了。这里一反前边的写景文字,写的是一系列的动作,三言两语就写出了一个雪地捕鸟的场面。趣味盎然。
所以在学习百草园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乐园”“无限趣味”来把握作者的情感。还要注意一些“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比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抑”,“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扬”;“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是“抑”;“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是“扬”。连无味的都有味了,所以现在回忆起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他最后告别顽童做了书童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对蟋蟀、覆盆子、木莲等等,一一告别。告别即依恋。他依恋的不仅仅是一个百草园,而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孩提时代。
其他,要注意上课的细节,如:课堂上展示的应该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对学生作答评价要灵活机智,不要唯一的答案去评价很灵活的分析;迁移内容要跟授课内容浑然一体,不要生硬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