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探索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探索
文|飞鸿踏雪
今年1月某日,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编辑的电话,说我的稿子《风吹水动微波起,处处文章处处文》他们选用了,就发表在近期。当时我感冒了,正卧病在床,听到这消息,我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这篇文章是为我们的课题研究专门写的。我负责的省级课题要想结题必须有相关教研论文发表。以前写论文我很随意,多是随感而发,发了发不了随缘,发了高兴,发不了也不恼。可这篇不一样,今年夏天,我们的课题就该结题了,我非常渴望这篇文章的发表。没想到,这一投还是真中了,着实兴奋!
从此我开始在单位关注起这本刊物来了。每有印刷品,我都要看看是不是这本杂志。前几天来了两本,是2013年第1期,出版时间是1月15日,那肯定不会有的,我接到编辑电话是在1月下旬了,这书早印刷出来了。从此我就期盼着第二期。前几天来了第二期,是小学版的。这几天下乡。今天,送走市教科所的领导到单位,领导找我说,有我的杂志,2013年第2期《教育实践与研究》,说上边有我的文章,翻开一看,标题变成了《“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探索》,再读内容,基本没变,就是删掉了我文里的引诗。
http://s10/mw690/4ccb8168td90d8330f2d9&690
http://s9/mw690/4ccb8168td90d84ba2aa8&690
http://s9/bmiddle/4ccb8168td90da0cc17f8&690
http://s16/bmiddle/4ccb8168t7c1af6f9d18f&690
http://s2/mw690/4ccb8168t7c1af3dab9d1&690
附原作:
风吹水动微波起
——用“微写作”激起学生作文的头脑风暴
文|郭素青
只要有风,有水,就不缺波澜。只要有书,有阅读,就处处有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要想不空洞,最好就先从阅读中来。要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欣赏,教会学生从阅读中吸纳情感营养和作文技巧。
最简单的吸纳从词语开始,从句子开始,然后是精彩的段落,雄辩的论据,巧妙的结构,以及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学生写作下笔如有神的保证。真正的阅读不能到“读”为止,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到读的妙处,从中学会作文的技巧,还必须从即时性写作上下功夫。
阅读写作中的即时性写作,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操作简单,或一个词一个标点,或一句话,或三言两语,可以发议论,说心情,记思想,谈感受,不需要长篇大论,它可以由一个个小片段组成,这种写作在课堂上可以随时进行,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我们把这种写作就称为“微写作”。
微写作”的主要形式有“圈点批注”式、“微博发表”式、“文中选文”式、“拓展延伸”式。“微写作”的积累可激起学生作文的头脑风暴。
“圈点批注”式“微写作”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咏荆轲》时,老师让学生依据课文《荆轲刺秦王》圈点批注诗作《咏荆轲》。有同学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二句就是一篇精彩小议论文:“惜”字知陶渊明眼见心冷,《战国策》用秦武阳殿前色变振恐,秦王惊慌还柱,极言荆轲之勇猛,又于文末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为说辞,为荆轲刺秦王失败开脱,而陶渊明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原来英雄荆轲“剑术疏”。不然,荆轲手持药淬之利匕首,追杀朝服盛装的秦王,且秦王已经惊慌失态“绝袖”“还柱而走”,荆轲竟然不能擒而杀之,最后引匕首提秦王也未能击中秦王却中了柱子,可以确知荆轲剑术真是疏浅。由此可以推测,先前荆轲为何要久待“远居之人”的深意了,可见荆轲是有自知之明的,可以设想,假如荆轲此次协同一精通剑术的武士前往咸阳,那么历史又将如何改写呢?又哪来“奇功遂不成”的遗憾!
“微博发表”式“微写作”“微写作”还可以用在比较长的记叙文阅读中。在比较长的课文中运用“微写作”的方法,不但有助于弄通记叙的要素,梳理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还有助于注意练习学生的简要叙述和概括事件的能力。比如,在教授《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因为文章很长,且有很多时间性词语,并且有的时间还精确到了秒,非常详细地记下了登月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了解登月的过程,并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老师做了一个假设,让学生写太空微博,“假如你是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请你用微博把登月过程中的所做所见所感快快告诉地球上焦急等待登月好消息的人们吧!”老师给出示例:“1967年7月16日,我们吃完早饭,三人健步来到发射塔架下,马上就要发射了,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发射13小时30分后,我们就要平静地进入梦乡了,我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成功登月,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然后依次给出学生写微博的时间:“1969年7月19日晚上8点33分......1969年7月19日晚上9点32分.....1969年7月20日早上7点32分......1969年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1969年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1969年7月21日凌晨5点56分20秒……1969年7月21日上午6点35分……1969年7月25日凌晨1点35分8秒……”样时间性很强的写作,不但让学生扎实地走进文本,理清了登月的过程,避免了枯燥的段落划分和分析,而且还让学生真正体验了怎样把一件事情叙述得完整生动,从而理解”月亮上的足迹“的深刻内涵。
“文中选文”式“微写作”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响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啊
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你额头上那豆大的露珠
你那从春忙到冬的身影
是儿心中最美的画卷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
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啊
你的背已经驼了几千年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间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
——你老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