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评课
(2010-12-25 21:08: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研 |
《台阶》评课
文|飞鸿踏雪
感谢史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市评优课的汇报课。她的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市评优课一等奖,我感觉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根据课标和文章体裁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台阶》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它属于小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史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设定是符合小说鉴赏的要求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教学重点:1掌握概括情节的方法。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二)能从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从教材的安排来看,这篇课文处在八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单元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叙述描写能力。《台阶》叙述的是一位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享受着亲人的百般呵护,他们能否理解文中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他们又能否理解新屋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觉得“不对劲”了?所以,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的写法应是本文的难点。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所以,史宁老师为本课设计了两个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实际和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三)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努力打造极富个性的教学课堂。
课下与史老师交流的时候,她说,朗读是她的强项。她懂得在这样的课堂,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她首选“品读法”。
在阅读教学中,她实际用了浏览、精读、品读三种读法,并分别注意在“通”“悟”“品”上下功夫。
“浏览”中强调一个“通”字。通过“浏览”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把握情节。并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完成了对字词,作者的介绍。虽然是浏览,但是因为老师给出了学生很具体的阅读要求,所以这一环节并不拖沓无序,而是紧凑有致。并且在这一环节,她还注意了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渔”。
“精读”中强调一个“悟”字。“精读”是让学生有选择的读,《台阶》是一篇小说,对初二学生来说,篇幅较长,主题又很深,所以靠40分钟的课堂把一节课的精华努力呈现给大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她选择了“从头到脚,打量父亲”这一“精读”方法。她自己先精选了“父亲的脚”这一部分做示范,动情地诵读,强调让学生读懂父亲,有了这个示范,学生很容易找到“父亲的眼光”“父亲的头发”“父亲的笑容”“父亲的腰”“父亲的头颅”等,这一系列细节连缀起来品读,父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其性格特征也就得到了把握。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个目标中的关键字是“指导”,史老师对这一点把握得很到位。阅读是很个性化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首先应该培养的是批判意识”,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应该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允许答案的多元,允许观点的争鸣。
“品读”中强调一个“品”字。阅读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得有情,才能品得有味。史宁老师在这一点上,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她先在自己的诵读上下功夫,这个环节的功夫到了,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就会满含深情地“打量”这个造台阶的父亲。所以,她在精选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品味欣赏,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情景反复体会、玩味,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这个“品”字,不仅仅体现在“精选”段落的诵读上,而且体现在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改写的那首诗上,老师通过诵读,让学生对课文再品味,把学生对父亲的感情引向一个新的高潮。通过品味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目标:“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同时也解决了教学的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这样通过“品”就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这样,通过浏览,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拓展,就避免了架空分析,以讲代读的学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得到很好的交融。
(四)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通观一节课,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努力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不论探讨主题,还是写作拓展,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就是很小的细节,比如学习目标的朗读,简单的作者介绍也不放过,都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
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
越是开放的课堂,教师的随机点评就越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功力。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无不与老师的点评密切相关;学生活动的热情,学生课堂的气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无不与老师的随机点评密切相关。这一功力,可以凸显一个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能力。这节课史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她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她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利用点评,她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点评帮助她实现了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她的课堂,让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功力与魅力。
(六)能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并注意了拓展的有效性。
当下有些老师上课喜欢拓展,但有些拓展,根本不顾文本,只是为拓展而拓展。这节课最难能可贵的是,拓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离开教材。即使一首歌颂父亲的小诗也是老师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提炼和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老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再回顾之后,马上推出一个既能锻炼能力又能提升感情的写作练习,请你为父亲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父亲的深情……,这就给学生蕴蓄起来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的渠道,教学环节至此真可谓水到渠成。课堂在学生的情感诵读中结束,真正做到让人回味无穷….
(七)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可增加一节课的容量,其图文、色彩及音响常常给人很强的冲击力。史老师在设计本课的时候,用“愚公移山”这首歌作为导入,很好地展现了本文的主题,尤其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意蕴,总结本文主题时提到“小说通过塑造父亲的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这样的开头,有了这样的结尾,使整个课堂严谨有序,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并且通过音乐,给这节课渲染了很浓郁的感情氛围。中间插入的几张父亲的图片也很恰当。一张父亲的全图,用在了精选片段,“从头到脚打量父亲”这一教学环节;而《父亲》那首诗的诵读中,一张南方父亲的特写,贯穿了诵读始终,而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多媒体的恰当使用,为本课带来了很好的情感效果。
(七)能用简洁的板书凸显本课的主题。
本课题目是“台阶”,板书设计也是台阶式的,每一个台阶都凸显父亲的某一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不是随意地罗列在那儿,而是结合父亲奋斗的历程和本文主题,层层呈现的,“谦卑”是骨子里边的,所以在最底层,依次是“辛苦,坚韧、要强”,这一设计,正如文章的题目,它是有深意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板书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教学是门令人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几乎是没有的。本课也难免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努力寻找最佳切入点,想找准一点,解决一课,让四十分钟的时间做到最合理的利用。但寻找的切入点一直觉得不是太理想。这也给老师们留了一个课题,本课到底从哪儿切入就最能构建我们的高效课堂了?有没有比史老师的设计更合理的设计呢?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来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呢?这一点遗憾,希望能成为我们教学的研究课题,让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二)因为是评优课,处于时间上的担心,老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说,为了确保课程能顺利进行,并节省时间,史老师设计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品读父亲形象的时候,用了填空的形式:品读第
(三)课堂虽然进行了合作探究,但涉及文章主题部分,因担心时间不足,有些浅尝辄止,仓促了事。
(四)拓展的意图很好,尤其最后为父亲写小诗,但时间是40分钟,这个环节很难展示。
(五)本文很多段落和细节,文笔优美,意蕴深刻,但由于担心时间不足,不敢让学生尽情诵读,虽然用了品读法,但总体感觉,读得还是有些欠充分。
总之,评优课不同于常态课。常态课,这节课讲不了的下节课还可接着上,可评优课就是有限的40分钟,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并且还要把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质和教学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时间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但这个矛盾的解决,可以考验老师的多项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把容量与时间的矛盾考虑进去,并能把这个矛盾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力争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优质高效,那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就会逐渐减少,打造高效课堂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以上所言,是我对这节评优课的思考,相信老师们听了这节课一定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若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会后或来信与我交流。
再次感谢史老师给我们上了这节评优课的展示课。希望老师们借这次评优课的东风,在课改的路上迈出崭新的一步!
谢谢大家!
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附:
《台阶》课堂实录
(史老师整理)
授课教师:史老师
课前播放《愚公移山》歌曲
师:同学们,“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血管中也流淌着愚公精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农民父亲的生活。
(出示课件:台阶。 板书:台阶)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2、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感情。3、理解父亲、热爱父亲)。
请这位同学读一遍。(一生读)请坐。大家明确了吗?
生:明确了。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李森祥,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台阶》等。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农民的质朴形象。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生齐读。
师:对,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擅长细节描写。同学们认真预习了吗?(出示课件:你能读准字音吗,凹凼
(出示课件: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请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要求讲清:
1、父亲为什么要盖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准备造高台阶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生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因为台阶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所以父亲日夜盼着造一栋高台阶新屋。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捡来砖、瓦、屋基卵石,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高台阶新屋终于造好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请坐。(出示课件: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生2: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累垮了。
师:语言很流畅,概括性很强。这就是父亲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父亲,是儿子笔下的父亲,儿子用他的眼观察父亲,用他的心理解父亲。那么儿子笔下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儿子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刻画父亲的呢?让我们细读课文,感悟父亲。(出示课件:分析人物,体会感情)我们刚才认识作者时,知道了作者擅长细节描写。本文也是这样,儿子的笔触及到了父亲的全身,对父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比如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那双脚板。请同学们翻到第5段,我们一起来品读父亲的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让父亲的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师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宽大”“裂着许多干沟”“干沟里嵌着许多泥土”“洗不干净的”“沙子多”“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都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父亲的脚是什么样的?
生1:有许多泥沙,洗不干净。
生2:裂着许多干沟。
生3:是黄几几的。
生4:宽大。
师:透过这些干沟、泥沙、还有黄几几的颜色,你看到了什么?
生1:父亲非常辛劳。
生2:总去地里干活,脚才是泥土的颜色。
生3:家里贫穷。
师:对,品读父亲的脚,我们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穷。(出示课件:示例:品读第5段,父亲的脚,我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寒。板书:辛劳)请同学们继续品读父亲,从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中,读懂父亲。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学生专心品读,师巡视)
师:让我们从脚打头打量父亲,老师品读的是父亲的脚,哪位同学接着品读?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出示课件:品读第
生1:我品读的是第2段,父亲的准备。“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从这可以看出父亲的辛劳。
生2: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最后卵石堆得小山般高,瓦罐里的角票满了几次。说明父亲很执着,坚持不懈。
师:对,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板书:坚韧)。
生3:我品读的是第19段,父亲的额头。“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天没亮就起床了,说明他很辛劳。
师:嗯,辛劳。(板书:辛劳)
生4:要造高台阶了,父亲很期待、很兴奋。
师:嗯,有道理。
生5:我品读的是第21段,父亲的两手。“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表现了父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生6:很多人看他,他不好意思。
师:这一段还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生7:还描写了父亲的背和胸。他的背驼了,说明他长期辛劳,把背累驼了。
师: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理由?驼惯了的只有他的背吗?挺不高的只有他的胸吗?
生8: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他不习惯。
生9:这一段还写了父亲的笑,也表现了父亲长期不受人尊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时的不习惯。
师:是的。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板书:谦卑)
生10:我品读的是第22段,父亲的腰。“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这表现了父亲不服老。
师:不服老,不甘人后,特别要强。(板书:要强)还有一段写到了父亲的腰,谁品读这一段?
生11:第28段也是写父亲的腰。“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从中看出了父亲老了,身体垮了。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句中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
生12:这句话不是问句,父亲肯定他能挑动,用感叹号表现了父亲不服老的强烈感情。
师:还有一个破折号。
生13: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是因为父亲担水很累了,所以说话不连贯。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不连贯和不服老来?
生13读,感情不太强烈。
生14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示意生15读)
生15: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因为断句错误,引起一片笑声)
师:(有感情地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对,不服老,要强。
由脚读到头,我们读出了这样的父亲。(示意板书)分析人物形象除了可以分析对这个人的描写,还可以从他所做的事上来分析。父亲一生做得最大的事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1:父亲用一生的时间造了一个高台阶,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不畏艰难、坚忍不拔。
师:这不就是可贵的愚公精神吗?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农民,他就是用要强、坚韧、辛劳但又摆脱不了的骨子里的谦卑造起了他的高台阶。
师:小说塑造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呢?(出示课件:研读课文,探究主题
生1: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生2:台阶是父亲的追求、向往。
师:台阶是小说的线索、是父亲的追求、是父亲的向往、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高台阶造成了,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1: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说明他并不高兴。
师:“若有所失”是什么意思?
生1: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
师:失去了什么东西?
生1:生活的动力。
生2:“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juè)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说明父亲老了。
生3:从第27段,父亲一级一级往下挪台阶,可以看出他不习惯高台阶的新屋。
生4:虽然他造起了高台阶的新屋,但他骨子里的谦卑并没有消失,他的地位并没有提高。
师:对。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许多农民像父亲一样,再勤劳、再坚韧、再要强,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造成的?
生:当时的社会、时代。
师:对,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出示课件: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师:父亲的故事讲完了。父亲是一部书,父亲是一支歌,父亲是一首诗。老师把父亲写成了一首诗,请同学们在诗中再次感悟父亲。(老师深情朗诵诗歌《父亲》。
出示课件: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响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啊
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你额头上那豆大的露珠
你那从春忙到冬的身影
是儿心中最美的画卷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啊
你的背已经驼了几千年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间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
——你老了)
(学生表情凝重,有些学生小声地跟老师读。)
师:父亲老了,是沧桑的岁月把父亲变老了,是儿女的成长把父亲催老了。总有一种情深藏在我们的心中,那就是对父亲的爱,今天,请你把对父亲的深情表达出来吧。(出示课件:请你为父亲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父亲的深情……)
(学生认真思考,老师巡视)
师:我们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诗。
生1:我的爸爸从我小的时候,您就很少在家,我眼中的您,是凌晨匆匆出门的背影,是深夜回来的摩托车。爸爸,为了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谢谢您。
师:女儿对爸爸的感激之情感人至深。
生2:父亲不知从何时起,您额头上有了深深的皱纹,你两鬓有了苍白的头发,您的双手变得那样粗糙,您的腰板不再笔直——我知道您是为了谁,我知道,您一定是为了谁!(朗诵得非常动情,以至于有些哽咽了)
师:从你动情地朗诵和哽咽中,我们听到了父女情深。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家里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欢笑,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深爱着的父亲。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小诗送给父亲,把你的深情告诉给父亲吧!
附:李森祥:台阶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接着开始造台阶。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