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无尽温和融化生活里的刺

(2017-10-08 05:04:03)
标签:

原创

杂谈

文化

以无尽温和融化生活里的刺
(长白山作家陈绍棋)

 ——读陈绍棋《印记——196X》随想

 

白衣书生

 

  我想,我大抵是个温和派。乐意于用温和的态度来面对一部作品,抑或以温和地对待了生活里的刺而甚感宽慰。虽然很多时候我达不到这理想中的自己,但我总是这样希望着,且行且希望,便也混去了不少大好的时光。

  陈绍棋先生,是我不多几位东北朋友之一,或者好些年过去了,至今都还有着不急不缓的联系。那么,他那里有我的书,我这里有他的书,便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大不了劳烦一下邮局或者快递公司,同时也惠顾了邮差们的生意。虽然不能因此而以好市民论,但也算参与了身边的城市或愈发宏大的城市建设的热闹与人群。即便内心里再孤独,也不算脱离了这让人又爱又恨的红尘。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位热情且谦和的长者,常年生活在长白山下。那么,讲东北的故事,吉林的故事,乃至长白山的故事,我就只有听的份了。毕竟我没有去过那些地方,并不曾亲见过那里的风景、民俗与人情。只不过我这听,大抵也就是老朋友的唠嗑。或者这就是我的温和,以及希望中的温和,所表现出来的狡黠吧!但这狡黠,并不违背善良与诚恳,并不违背朋友之交与之道。所以,如果有主义,我倒希望这就是温和主义,至少是一种做人的姿态。虽是姿态,却也未必伪装与伪善。只不过,温和罢了。

  要真说起来,三年前我与绍棋先生在互联网上,就交流过他的这部小说的稿子。以我来看,有些敏感的部位,但后来顺利出版了,那么就可以说我曾经的顾虑是多余的,也足以见得当今时代的包容颇大。那么,这就应该是每一个有心结的人,有诸多记忆的人,并且至今鲜明的人,莫大的幸运。

  绍棋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印记——196X》,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是从一个“我”作为孩童的漫漫成长的视角,去看待那个曾经铿锵与激昂的特定的时代。很多各种各样孩子们的淘,打架,溜冰,逃课,以及援朝大院里的家长里短,具有丰富与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读起来,自然而亲切,倒有几分像是亲历的时光的错乱。

  我出生于1970年,后来迁移户口时记成了1971年,至今都无法改。那时的很多父亲,都以为把孩子改小一岁可以在上学上占多大的便宜,其实不然,后来我上初中时还给老家的公社写过信,也如石牛入海杳无音信。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我也不再去计较,去追问。

  可见,我是没有经历过这小说里的时代,况且我的儿时是在偏僻的乡村里度过的,也不明白厂矿里的那些事儿。所以我的茫然无知,也不知道会不会让绍棋先生感到失望。那么就记些随想,且以这样的笔调来一路走下去,如若真有一说的必要的话。大可以为是两个素未谋面的老朋友,借了机会唠嗑,就当叙交情,有些温和的浸染便是好。

  那年代里的贫困是一种普遍现象,小说里都有时时处处详尽的描述。这大概是如今的青年们所不曾想到的,也无法去理喻。经历过那时代的人,偶尔我也会听见那么三言两语,跟吃了钉子似的。于是我就只好以一份温和,来面对曾经那我所不了解也不知道该去说些什么的人和事,以及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诡异。或者也是避开那敏感,给我带来的不安吧!

  我喜欢安宁,甚至可以选择长达十年的蛰居。我在那漫无天日的寂静里,修复自己,调整自己,而我最想要的,就是成为一名温和派。当然,这“派”,并不是什么真的帮派与流派,而只是一种一个人的风景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

  事实上,我总是为自己骨子里的不温和,而时常地自省。我不喜欢那种不温和,它总是给我添乱,虽然在有的时候会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畅然淋漓的痛快。可我仍然不喜欢它,便一直想要去软化它,融解它,直到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为人知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那么于我而言,激昂的东西往往如拳头,打在哪里都会痛,也会伤及自身的皮肉。也或者经受道家文化一些不经意的熏陶,便更以为自然自在才是好,这样才有利于养心,虽然并不清楚这样的养心到底会有什么用。

  我不知道绍棋先生能不能体谅我的这种面对自我的希望,乃或其他更多的长者与朋友。就像我从不喜欢去参与一些网络热贴上的尖锐,况且真假难辨,我并不打算去被任何样式下的时代里的人所误解。那对我是无意义的,也是不睿智的。我更乐意于去安身一座虚拟的想象中的茅芦之下,把酒言欢,不论今夕是何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虽然这样的活法,我也未必就能达成。可我也不用去失望,生活总是那样,不给我这一面,总会给我那一面,各有各的好呗!

  据我所听闻过的知青生活,其实是极其艰苦的。这在绍棋先生的小说里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去螯述,显然不失一种理性的牵引。我很知道,一部成功的小说,需要的是一位优秀的导演。那么,就这部作品来看,选择与定位于“我”这个不知事的孩童,不可说不是一种机智,一种巧妙,一种别样的视角。当然,要不是看了后记,我还真会以为就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呢,不过作品中的事,虚构与纪实都只是文无定法的一种交叉与演绎。完全根据剧情去丰富去圆满,倒是众多的小说家们的不二手法。较不得真,也没什么好较真的。一部作品,完善了自我即可。一部实现了自我完善的文学作品,谁也没必要去解释,谁也没必要去追问。它就是一枚果子,一片树叶,挂在历史的乃或不明就里的天空,任人欣赏,触发思索,抑或毫不惊奇地路过。

  放眼《印记——196X》,各种人物的命运是庞杂的,纷乱的,甚至具有很多因果的关联。无论是个体的,群体的,还是潮流的,时代的,都有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根系。我想,在那样一个庞杂的时代,庞杂的人物关系,庞杂的角色塑造,绍棋先生的处理手法显然是纯熟的,也是精湛的。要不然,也不会是鲁迅文学院的前副院长、著名作家、评论家白描来推荐的了。

  这部长篇小说作品,显然承载了绍棋先生的大量心血,它注定会在群星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一个独特的位置。让诸多身在酒池肉林中的现代者们,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去邂逅它的故事,去领略那些尘封记忆之下的格外的鲜活。

  我相信,世界的和平是大潮流,即便人心的安宁也是无论哪个时代里的人都期望的。那么,浩荡的生活里,难免会有它的刺,乃或时时处处的荆棘,若是可以用无尽的温和去融化它,从而原谅生命里的一切过去,并与内在的自我达成足够的和解与共识,便是圆满。

  如若有主义,我愿温和便是一种。



以无尽温和融化生活里的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火烈鸟
后一篇:千里何迢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