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印痕

标签:
原创时尚文化 |
分类: 青梅煮酒 |
白衣书生
我的第三部散文集《彼岸时光》目前已交付出版程序,大约年底前能够面世。
至于我为什么要去如此挚爱地写作,并且一不小心就是多少年,或许对于不少朋友而言都不无好奇。至少,它不会给人带来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可是,我想说一件事。在曾经多年,我因公因私去过不少次殡仪馆,参加别人的追悼会,或亲眼见证别人的生死离别。给我最大的感慨就是,人这一生无论伟大或是渺小,富贵或是贫贱,得志或是失意,光鲜或是晦涩,只要脚那么一蹬,便真应证了“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的字句。在那些时候,我见得多的往往是亲人的悲伤与哭泣,其余更多似乎只是参与。无论你这一生有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追求,有过多少美好的想象与体验,都随着那么一口气的咽下而灰飞烟灭。别人只知道一个生命就此去了,知道得多点的人莫免感叹上那么几声,然后随着时日的逐步推移,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来越是浅淡,直至完全地遗忘。三代之后,恐怕后人也只有去族谱或是墓碑上识得你的名字,再听上一代人零星地讲述来可怜地堆砌对你那何其斑驳的印象。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老年人才干的事情,我还年轻,万事都还没有开始呢!那么我想说,你有过内心翻江倒海想对人说,却又不知对谁说或者对谁说才好的时候吗?那么,写作可以帮助你,文字可以帮助你,并且可以见证你的一路成长与打拼。一些随心的文字,可以成就你一步一步走出去,走下去的生命的印痕。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这么想对不对。也或许是人到中年,见过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见识了太多的人性,明白了太多道理。宁肯寂寞,也不肯轻易去涉足一些莫名其妙的喧嚣,或者轻易去置身于一些人心杂乱的境地,搞得人气血汹涌不是个事。至少,我有足够的权利与自由,去选择必要的避让或者远离。
选择安静,不一定就是消极。恰恰这个世界何其吵闹,人心何其迷乱,对生活的繁琐作必要的精减,往往可以成全自己的另一面,那就是对内心的找寻,或者深入。何况是对文学,乃至文化的一种沉浸与构塑呢?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也只能自己去走自己的这条路。或许,这就是人生,就是自己生命存在的始与终,始至终。如若你自己都没有兴趣去记下,去挖掘,那些属于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包括朋友间的交往与珍贵的记忆,那么还会有谁会帮你?即便做了伟人,别人也只会记住对别人有利的那一面,或者了解也毕竟不如自己来得全面、真实与深刻。所以,我宁愿作个自我生活的记录者,感悟者,与浮想者,或者去尽可能地创造与传播一种文化,呈现一种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深切交织下的生命状态与精神状态。
人,总是有共性的。包括欲望、奋斗与痛苦。我更乐意于以一个“小市民”的心态或视角,行走于芸芸大众之中,去展现这大众里的一些令我感动或是触动的事物。当然,我更希望是以一种艺术的格调,唤醒人们内心一些沉睡的东西,去游离我的那些文字。我并不赞同以标语或口号的形式,去大张旗鼓地搞形式主义。当然,这只是对我个人以为对内心的建造与修为上的一些做法,不适宜这种方式罢了。当然,别人要搞,我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那自是最好的了。
其实生活就是这么,可以选择一种更加适宜自己的状态。至少,在工作之余,在自我的私人空间,在远离人群的时候。翻翻一本小书,喝喝茶,饮饮酒,看部什么电影,和亲近的朋友打个电话,聊几句互相感兴趣的话题,又有什么不好呢?更何况写作的本身,要的就是体现个性,创造一种纯个人的写作状态与风格,以及去作一些人云亦云之外的思索与探析。有用或是无用,倒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或者说,我,千千万万个“我”,生命都只是一程。留下一些文字,一些或者尚可称之为艺术的文字,或者作品,便是在这个世界里尽己所能地留下一些生命的印痕。不需要你非要去对谁如何如何讲,如何气急败坏地争论,以一种静默地方式成就自我,以及自我的愿望。让更多的人,看见你的内心,感受你的内心,触发于你的内心。尤其是那种并不仅仅是为自我而立言的,就更显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了。但这一切,还是静静地安放于茫茫人海之中,任人取舍才好。无缘者麻漠而过,有缘者视若珍宝,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不然,即便你自己说得天花乱坠,能担保别人就一定不会一转身就丢进垃圾桶里吗?
所以,我的存在,甚或书写。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可以欣赏,也可以不欣赏。把一切交给时间,无论“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是否成立,我都以这一角的呈现,去面对广阔的世界。去坦然面对,自我的或者大众的,过去与未来,记忆与遗忘。
或谨以此,权作对我新书《彼岸时光》的后记《诚意的敬献》一文的一点可有可无的补充与说明吧。
前一篇:一抹清风过心头
后一篇:关于文字、感觉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