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谩骂何时休(杂文)

标签:
原创文化 |
分类: 青梅煮酒 |
(图/网络
(本文于2009年6月30日被推荐到草根名博首页)
现在是2009年6月30日凌晨三点,在一个小时前,我所在的绵阳才发生了一起余震。然而在这时,我没有太想去说那大约三秒钟的午夜惊魂,却只想来说说当前的一些网络谩骂现象。由此可见,在我眼里,这比说地震所带来的惊恐要重要得多。
对于看到的网络谩骂现象,在我的记忆里,明显记得的就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地震期间,我的一篇博文《地震中的病重父亲》上了新浪首页,随后便有众多的网络谩骂接踵而至。他们不是骂我,也不是骂我的文章,而是骂该死的地震,骂地震中的一些或真或假的不平事。在那时,我就深刻地感受到,大多数的网络谩骂都是一些情绪激昂的网民的渲泄。既然是渲泄,自然就少有理智的。
就在前几天,我去一个本地文友的QQ群,为她被一个叫“天天”的云南男大学生写手“借”去三百块钱的遭遇,不失巧妙地说几句。尽管事情进行得还算顺利,但一天之后在那里发生的一场“讨论”,却让我始料不及。一个叫“我不是群主”男网友和一个叫“兮然”的女网友,一唱一合地,先是从天天“借钱”和余秋雨“诈捐门”的事说起,说“写文章的人最不可信”,说着说着就骂开了,直骂到“历史上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妓女养出来的”。
在他们骂到这里时,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说话要讲道理,骂人也要注意针对性”,他们就说“我们不是在骂你,我们是在讨论问题”。随后,“兮然”又说“那你最好改个名字算了”。再后来,面对我的置疑,他们干脆就说“我们没文化”,直把我噎在那里说不出话来。我查了一下,“我不是群主”的QQ资料是“阿勇,男,22岁,广州”。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曾经那个叫张雅的女子,在地震期间由于正是全国默哀日,无法在网吧玩游戏,就破口大骂四川震区的灾民,从而很快就被推到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当地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将她依法予以治安拘留。就在一个月前,张雅当初的骂人视频的网址还流传到绵阳本地网友的QQ群,自是少不了在事隔一年之后又再次激起鼎沸的声讨声。不过还好,马上就有网友传来张雅当初被拘留教育后,在网上公开发布的认错书,继而又是她父亲的公开道歉信。这才让一石激起的千层浪复归于平静。
记得,我在置疑“兮然”和“我不是群主”的无端漫骂时,也曾不失理性地提醒到:“不要以为一时有失理性的骂人,就可以不用为之承担责任。”现在想来,其中就隐含了张雅当初所受到的教训。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他们都应该要算是同龄人。不过还好,他们在觉得有人较真了,就没有再继续骂下去。我想,他们大概也是因为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挫折,没有去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某个特定的导火索的引发下,从而让自己的不满情绪寻找到了一个渲泄的途径罢了。不过,再怎么说,有失理智的网络谩骂行为的本身,原本就不能算是一件有素质、有水平和有建设性的事,应当予以杜绝。
时到今日,中国的网民人数飞速递增,网络平台也成了现代人在进行诸如交友、办公和贸易等众多信息交流时,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方式。对于这一直以来不乏非议的网络平台,结合曾经一度所带给人们不少负面影响的教训,我们每个网民都应当珍惜当前的网络资源,为不断净化网络环境而多尽一份努力,多尽一份责任。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才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所见到的那句话——“人可以穷困,但不可以潦倒”。或许,说的也正是这个理。
网络谩骂,的确已经到了该就此打住的时候了。不为其它,就为作为一个现时代的中国人所应具有的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