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開物成務勵學利民(转载)

(2009-09-15 22:11:08)
标签:

杂谈

 

 

校訓義理的探討


 

 

 http://www.clc.polyu.edu.hk/ulife/web_pub02/img02_2/vol2_47.jpg

 

 

 陳建樑

  不久前,校方就校訓用語向校內員工及師生諮詢,盼能選出一句適合本校使用的訓言。及後,校方方公佈:「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給定為校訓,校方將之印成海報派發,以宣揚這個訊息。以下僅就校訓在中國傳統典籍中的含義,與古代聖賢、學者的理解,作出一些探究,看看校訓的「傳統版本」給我們賦與的啟示。

  「開物成務」一語,記載於《易經》中的〈繫辭上〉篇。原文是:「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可見這句話原來是指《易經》而言的。究竟這句話有何含
義?與我校的發展有甚麼關係呢?

  根據比較「正規」的傳統解釋--唐人在發揮魏晉時代王弼的《疏》文中,說是「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甚麼是「開通」天下之志?對於這句話,可以有不少的引伸。我們先看現存年代較早的解釋。三國時代「懷橘遺親」的陸績,提出了一種說法,他認為遠古之時,伏犧氏引伸八卦為六十四爻,再擴展至1520個爻冊之數,象徵了萬物紛雜的數目。陸氏以為,伏犧氏觀察了象數的變化,思維受到啟發,於是製作出「網罟耒耜」的漁耕用具來。工具完成了,天下的實際事務便得以一一達成。由這個道理,正寓意了大學是啟發同學思維的地方,同學既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各種對事務有裨益的工具,也相繼得以完成,令社會進步,這也就是意義的所在。誠然,「開物」與「成務」之間,當然也有發揚所學原理、躬踐力行,以施用於實際事務之上的含義,值得大家共勉。

  至於另一位與陸績同時代的易學大師虞翻,則提出:「以陽闢坤謂之『開物』;以陰翕乾謂之『成務』」。闢是開,翕是閉。用陽開坤、用陰閉乾的解釋,是就卦象的消息變化及蓍筮的產生而言,這裏就不多說了。

  另一種解釋,據宋儒朱熹以為:物,是人物,「開物」,就是「知人」。「成務」,是成就天下事業。根據記載朱熹言論的《朱子語類》中說「開物成務」就是「使人趨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清初學者張爾岐加以引伸,以為:知道吉凶之後,才會有所作為,而懂得趨吉避凶,方可成就事業。這個理論,固就卜筮之事而說(見朱熹《周易本義》),但引伸於現今的學習環境之中,「知人」可指透過學習以明白天下人的志願,再成就事業,與民眾共體甘苦。

  宋代另一學者,曾提出「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偉大志願的張載,則將「開
物」解為「明物」、「成務」則是「處事」;也就是說:先明白了事物的道理,才能用這些道理來處理天下的大小事務。這正就是教育的一項大作用。現代不少學者,也將「開物成
務」這句話解釋為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真象,以至能「開啟智慧」,以成就事業,各種理解,也是就著橫渠先生的說法加以引伸的。
實際上,「開物成務」除站在學子上言,也可指校方的一項「任務」和「使命」。「開
物」,可引伸為創造開拓(學者金景芳有此說);成務是完成、集大成之意,也就是事物發展是有始有終的,其間是個周期的循環變化,當中可以寓意我校的不斷為社會培養更多人
才,為他們開出(奠下)基礎而成就事業,循環不息,若每年也有莘莘學子進校肄業,接受培訓,不也就是不息的一項「大事業」嗎?

  另一句校訓是「勵學利民」。據校方的參攷文件,提到了「勵學」一詞的出處。該詞見於東漢王充《論衡》的〈實知篇〉。原文是「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小無易」。這三句話的意思是:對於單憑個人思攷也不能弄明白的事,即使用心去鑽研,就是更小的事,也是不易明白的。對於校訓中的「勵學」,當然是就專注於修習、勉力向學上說的。

  至於「利民」,原本是一項身當君主所應具備的美德。在文獻上,據《逸周書.王佩》載:「王者所配在德,德在行民,民在順上」。也就是說:王者秉持及堅守的德行,在於給民以利。在《論語.堯曰》中,記載了孔子弟子子張問老師的話:「何謂惠而不費?」孔子答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是為政者須依循人民的利益而使他們得利。至於「所利」是指甚麼?六朝的皇侃說是「即而安之(民)」、宋代邢昺《疏》說是「居其(民)所
安」、清代劉寶楠則以為是「養民遂生」;而另一學者黃式三更指明是有關「阜物厚生」;也就是指人民實際財富的增長、物產的豐盛。從校訓含義解釋,實又具有:用心向學(勵
學),以使民間殷富得益,這正是著重實務而得以惠及人民的意思。《反身錄》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真正有父母斯民之心。」可見如能做到利民,就一如父母對子女的愛護一
樣。

  此外,《左傳》一書,也有不少對「利民」的記載,其所賦與的含義就更大。如〈桓公六年〉說:「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上思利民,忠也」;〈僖公二十七年〉:「入務利民,民懷生矣」;〈成公二年〉:「義以生利,行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則「利民」一
語,正是有「道」的內容和表現,也可使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又是為政的一大關鍵,足見「利民」的重要。在儒家的另一本重要典籍《荀子.君道》中,指出了為君者如果「不能利
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就是說要人愛己,則須先利於民,這是個先抉條件。《禮記.坊記》也說:「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就是指要放開自私自利的心態,總要把利益留與人民,這是君子所應有的德行。這正可與《荀子》所說的互為引證。

  由上可見,古人對於校訓的理解,實在十分深刻;同時也展示了這八個字意蘊和校方對同學的期盼。作為理工大學的一分子,「開物成務,勵學利民」,實在足以作為自我勉勵的座右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